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 促市區重建、降建造成本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 促市區重建、降建造成本

日期:2025-09-29 來源:紫荊號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部都會區(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有龐大潛力。行政長官在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會加快發展北都,包括成立由其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並下設三個工作組,提速提效落實建設、促成產業進駐,同時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施政報告》亦提出以新思維推動市區重建,以及減低建造成本。今次,為大家介紹相關重點措施。

加快北都發展 提升決策層次

北都與深圳接壤,面積和未來人口約佔香港三分之一,是香港的戰略發展區域,具有巨大經濟價值和發展潛力,能創造大量職位和提升生產力。北都的基本規劃已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北都、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我們會從系統設置、立法及行政措施三方面加快推進發展。

系統設置方面,為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北都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工作組:

(一)由財政司司長任組長的「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按北都各指定發展區的性質和規模,設計發展及營運模式,包括為不同產業園區度身成立一間或多間園區公司、法定或非法定專門機構。

(二)由政務司司長任組長的「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成立調研專班,研究北都大學城發展模式。

(三)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的「規劃及發展工作組」,負責由規劃到執行的全流程管理,就統籌整合規劃、工程、土地、交通、環保等作全面部署,促進產業進駐,創造職位和提升生產力。

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 授權政府簡化法定程序

立法措施方面,我們會訂立「加快發展北都」專屬法例,未來幾個月先做好研究工作並於明年初進行公眾諮詢,爭取明年內完成立法工作。法例可以授權政府制訂簡化的法定程序,包括成立法定園區公司,為園區公司設立專項撥款渠道以注入資金。法例亦涵蓋管理指定地區跨境流動的便捷方法,包括人流、物流、資金流及數據和生物樣本流,吸引科研及高端製造業落戶香港;加快批出建築圖則;放寬各分區大綱圖的准許用途及微調發展參數;加快繳付徵收土地的賠償等。

簡化行政程序 拆牆鬆綁 促進公私營合作

北都的行政措施亦會迎來變革。我們會推展以下六項與土地行政有關的拆牆鬆綁措施,目的是促進私營界別參與北都發展,提速提效。

(一)以多元開發模式,包括原址換地、「片區開發」等,推動市場參與,加速發展。

(二)以試點形式推行「分階段開發」模式,參考內地「1.5級開發」概念,容許初期先建設和營運具先導性的低密度設施,例如零售、娛樂或會議展覽等項目,藉此吸引企業進駐、創造收益和匯聚人流,發揮拉動作用,再落實長遠發展,其中會就洪水橋商業用地施行「分階段開發」模式邀請巿場提交意見。

(三)容許北都土地業權人主動交回政府計劃徵收的土地,藉此抵銷其在北都新發展區原址換地或「片區開發」所須繳付的金額,鼓勵市場參與北都發展。

(四)引入快速審批制度,採納各地優秀的建築方法,結合海外和內地的成功建造技術、用料和設備等,降低工程成本並縮短工期。

(五)以「按實補價」減低北都補地價資金成本,即地契修訂過程中,容許業主無須按規劃地積比率上限計算的最高樓面進行補地價,改以實際興建樓面及實際用途釐定應繳補價,並考慮容許發展商按實際開發規模分階段補繳地價。

(六)靈活批撥土地,推動企業落戶和投資。倘若以租約而非地契批出,租期可長於七年,提供更大彈性。配合不同產業政策,可採用公開招標、限制性招標或直接批地的模式。

另外,我們會開展凹頭土地用途檢討,善用北環線帶來的發展潛力,在凹頭站沙埔一帶考慮引入更大佔比的私營房屋,拓展為新發展區,並委託香港鐵路有限公司進行檢討,明年公布結果。

持續有序造地 審時度勢推地

今年的《施政報告》亦繼續展現政府持續造地的決心。為讓社會掌握土地發展情況,我們每年更新並公布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以反映各個由政府主導項目的最新進展。在未來十年,「熟地」預測完成量約為2 600公頃,當中約七成即約1 800公頃來自北都。其他造地項目如龍鼓灘、將軍澳第137區和第132區,以及東涌新市鎮擴展,將在未來十年內陸續產出共約270公頃「熟地」。

我們會因應市況靈活調整推地策略,審時度勢、有節有度推出土地供發展之用。

新思維推動市區重建 提出三方面措施

市區更新是我們另一項重點工作。本港樓宇老化情況嚴峻,過去十年,50年樓齡或以上的樓宇每年增加500多幢,但重建速度每年只有約160幢。我們在《施政報告》提出以新思維利用新發展土地推動市區重建,包括以下三項措施:

(一)放寬目前同區地積比率轉移安排,容許重建項目未用盡的地積比率跨區轉移到其他地區以至新發展區,增加市場重建誘因。

(二)在北都古洞北及粉嶺北新發展區預留三幅土地讓市區重建局籌劃興建新樓,作為將來「樓換樓」的替代單位。

(三)針對重建需要較迫切的七個指定地區1,試行適度增加私人重建項目地積比率,容許將增加的地積比率轉移至北都或其他地區使用,或轉為金額用作抵銷在投地或進行其他項目地契修訂、原址換地所須繳付的地價。

1註:七個具較迫切重建需要的地區分別為:長沙灣(包括深水埗)、馬頭角(包括九龍城和土瓜灣)、旺角、西營盤及上環、荃灣、灣仔及油麻地。

減低建造成本 放寬私人發展項目停車場總樓面面積豁免安排

我們亦致力減低建造成本,將於明年推行「成本管控數碼平台」,全面將整個項目成本管控流程數碼化。我們亦邀請了香港建築科技研究院檢視本港已沿用多年並對建造成本影響較大的建築標準及要求,首批檢視的包括混凝土強度及地基承載力。另外,發展局會在明年上半年試行中央採購,將率先應用於包括鋼筋和「組裝合成」構件等常用物料,以節省成本。

此外,為精簡發展程序,降低建築成本,政府將放寬私人發展項目中停車場總樓面面積的豁免安排,發展商如在地面興建不超過兩層停車場,其總樓面面積可獲全數豁免,並取消興建地庫停車場作為豁免條件的強制要求,相信大部分私人發展可以受惠。

助力產業發展 擴展「城中學舍計劃」 發展遊艇經濟

近年我們的土地發展工作亦助力產業發展。以發展局和教育局今年七月推出的「城中學舍計劃」(計劃)為例,截至九月中已接獲九個正式申請及逾150個初步查詢。因應市場反應熱烈,行政長官於《施政報告》宣布即日起將計劃擴展,不只商廈改裝,在拆卸原有商廈後重建的全新學生宿舍亦能受惠於計劃的利便措施,包括保留過剩地積比。同時,現有工業大廈如符合規劃和地契條件改裝成為商廈,亦可以參加計劃。另外,發展局今年內亦會預留至少三幅,主要位於市區的全新商業土地作興建新宿舍,稍後會邀請市場提交意向書。

為配合香港未來遊艇經濟的發展,發展局正牽頭推動前南丫石礦場、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及紅磡站臨海用地三個項目,預計將可合共提供約600個新遊艇泊位。南丫石礦場方面,我們已完成市場意向調查,反應非常正面,現正分析收集到的意見,目標是在明年下半年進行招標。就香港仔避風塘擴建部分建設及營運遊艇停泊設施,我們爭取在2027年上半年或更早時間進行招標。至於推動紅磡站臨海用地以打造成海濱新地標並輔以遊艇停泊設施,我們爭取在明年下半年展開相關法定程序。

來源:紫荊號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位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組織戰備警巡
中國正式成為安第斯共同體觀察員國
多國政要祝願中國更加繁榮昌盛 盼攜手深化友誼合作
澳門特區政府舉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升旗儀式和招待酒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