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 李家超
我在9月17日發表了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主題為“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深化改革”是方法和行動,“心繫民生”是初心和目標,“發揮優勢”是策略和手段,“同創未來”是希望和願景。
今年是國家“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這份《施政報告》既是香港全力拼經濟、謀發展、惠民生、加快邁向“由治及興”的進程表,也是香港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實現突破新局面的策略部署。

本屆政府持續深化改革
三年多前,我在參選政綱提出:“我們必須有變革精神”、“要進一步革新”,要建立“以結果為目標”的政府。
上任三年多以來,我積極推動政府與社會以不斷改革求變為重心,我們以市民為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主軸,以發展改善民生;我們在社會和政府都建立改革意識,在不同範疇鞏固堅實基礎,涵蓋“一國兩制”的實踐建設、政府治理、經濟發展、民生照顧等。
我重視長遠規劃和系統布局。我在去年《施政報告》中闡述了改革理念和發展目標,今年的《施政報告》以進一步深化改革為主基調,以策略部署貫穿全篇多個範疇,包括進一步強化治理體系、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產業發展和革新、改善民生福祉等不同領域。
進一步強化治理體系
2022年7月1日,習近平主席在本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向我們提出“四點希望”,第一點便是“著力提高治理水平”。為進一步強化治理,我在今年《施政報告》宣布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並強化公務員評核機制。
在《2025年世界競爭力年報》中,香港於“政府效率”排名世界第二,反映香港公務員整體是一支優秀的隊伍,亦體現本屆政府與公務員共同努力推動改革的成果。政府執行部門和人員不少,為避免個別問題影響社會對政府的整體信任,或對廣大盡忠職守的公務員造成不公,我提出建立部門首長責任制,將部門出現問題時查找不足、釐清責任歸屬的機制系統化和制度化,從而強化部門首長的責任擔當,推動其建立有效管理團隊與運作系統,同時將司局長政治問責和公務員行政問責更好銜接起來。
我亦會成立“AI效能提升組”,統籌和指導各政府部門有效應用AI技術,並研究重組不合時宜的工作流程,推動科技革新。同時,在重視防範安全風險的意識下推進AI+發展,落實AI政務,並促進AI在各行業的廣泛應用和發展。
在深化改革的主基調下,《施政報告》主要圍繞兩大主軸——經濟和民生。
大力發展經濟 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一國兩制”具有顯著制度優勢和強大生命力,是保持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一國兩制”下,香港同時擁有國家機遇和國際機遇的雙重疊加優勢。過去在發揮“引進來、走出去”獨特優勢時,我們較著重“引進來”,但香港未來的新機遇將更聚焦在“走出去”。這一轉變源自全球貿易秩序重塑背景下,全球對“中國製造”產品需求持續加大,內地企業不再聚焦單一國家,而轉向積極開拓新興市場。香港將全力發揮作為出口平台的優勢,服務內地企業“出海”,創造商機和經濟回報。
《施政報告》在發展經濟部分分別以“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和“產業發展和革新”專章,闡述政府在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都)和產業革新方面的策略部署和具體行動。
北都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具有龐大潛力。經過政府過去三年的努力,北都的基本規劃已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期,是提速引入產業和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我宣布提升北都發展的決策層次,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都發展委員會”,簡化行政流程,拆牆鬆綁,以新思維制訂北都各發展區的營運模式,包括推動大學城建設,以及訂立加快發展北都的專屬法律等。政府亦會引入和培育產業,並制訂優惠政策包,以更快、更靈活的方式與產業商討落戶細節,創造更多高收入的優質職位及提升生產力。
《施政報告》重點闡述了香港如何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包括驅動“引進來、走出去”作用、深化國際交往合作,以及繼續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同時提出系列措施,鞏固香港國際中心地位,包括金融、貿易、航運中心,以及國際創科中心、國際航空樞紐和國際法律及爭議解決服務中心,創造就業和收入,進一步推動總部經濟,帶來更多商機。我們亦會以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化發展,建設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同時推動文體旅協同發展,讓市民生活在經濟蓬勃、文化活力的社區。

“民生”壓軸專章 涵蓋九大重要範疇
經濟發展不是簡單的數字,而是關乎每個家庭、每位市民的溫飽和幸福。《施政報告》另一主軸是改善民生。我一直強調,改善民生是我施政的最終目標:讓市民有更好住房、“打工仔”有更多收入、長者有更好照顧、青年有更好發展。民生與經濟息息相關,經濟增長能創造就業和財富,為公共服務提供更多資源,是改善民生的基礎;民生改善則帶動社會需求,激發市場活力,促進經濟發展。經濟與民生,兩者相輔相成。
《施政報告》以民生為壓軸專章,是整份報告中篇幅最大的一章,涵蓋土地房屋、交通運輸、醫療護理、社會福利、保障勞工、關愛共融等九個與市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要範疇。
重點措施包括:持續增加公營房屋供應,豐富置業階梯;持續造地,增加土地儲備,滿足大型發展項目、長期經濟發展和市民住屋的需要;透過智慧綠色集體運輸系統、推廣自動駕駛車輛等便利交通出行;深化醫療改革,提升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強化基層醫療、增加醫護人手、推動中醫藥發展和醫療創新等。
我們亦推出組合拳支援本地經濟,包括支援中小企、支持發展多元經濟、推動漁農業發展、推廣寵物友善場景等。
同時,我們會透過系列措施支援和保障勞工,確保本地工人優先就業;繼續精準扶貧,將資源投放在最需要幫助的人身上;在安老方面,我們會持續推廣“居家安老為本、院舍照顧為後援”方針、加強院舍照顧服務、優化大灣區養老安排等。為應對社會高齡化挑戰,政府將設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另外,我們會持續推動婦女發展、繼續以組合拳鼓勵生育、保護兒童和支援學童、加強支援少數族裔等。
為準備這份《施政報告》,我和團隊用了約三個月諮詢社會各界,舉辦了40多場諮詢會,並走訪社區,與市民深入交流,聽取和吸納大家對政府施政的想法和意見。這份《施政報告》採納了大量市民和社會各界人士提供的意見,更結合了政府謀劃和民間智慧,是我們共同為香港創建未來的策略部署。
過去三年,在政府和市民的共同努力下,香港的多個全球評級和排名都顯著提升。除了金融中心地位上升一位至全球第三、整體競爭力上升四位至世界第三、安全城市排名躋身十大至世界第七外,升幅最大的是人才競爭力排名,短短兩年間躍升十二位至全球第四。香港公司註冊數目和境外進駐香港的公司同創歷史新高,市民家庭收入中位數更上升11%,增加三千港元。這些客觀評級和數字,不但反映了香港經濟前景光明和國際的信心,更彰顯了香港在“一國兩制”下長期繁榮穩定的強大生命力。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今天的香港,站在邁向“由治及興”的關鍵節點,我們正處於不可逆轉的經濟轉型期,是邁向經濟更強大的必經過程。我們不能自滿,也不應妄自菲薄。只要我們團結一致,改革創新,自強不息,我深信,我們的共同家園——香港必定更美好,東方之珠必定綻放更耀目光芒。我和團隊會落實《施政報告》的理念,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