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陳清霞:以創新理念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紫荊網

【紫荊專稿】陳清霞:以創新理念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

日期:2025-09-30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香港特區行政會議成員、全國政協委員 陳清霞

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2025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心繫民生、發揮優勢、同創未來”為題,將改革、創新理念貫穿全篇,立足更高起點,從香港發展新時期出發,充分發揮“一國兩制”特有優勢,積極、主動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全面、深入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科學規劃香港發展藍圖。體現了特區政府創新思維、變革作為和務實作風,展示施政政策的連續性、前瞻性,突出短、中、長期政策及治理的重點和任務,具有超前視野,全局謀略,過硬舉措,操作性更強,彰顯改革破局堅定決心和毅力,展現香港新階段新發展昂揚奮發氣象。

陳清霞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北部都會區是香港經濟發展的新引擎,是推動科創產業發展的重要載體,是與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合作的主要基地。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具有“一國兩制”特色,需要創新模式和開闢新徑。經過三年來的努力,北部都會區的基本規劃已經完成出台,現時是加快發展期,是提速建設和引進現代產業、重大項目的最佳銜接期。今次《施政報告》為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規劃、制定了清晰路徑、政策支持和具體措施,回應了社會期待與需求,為產業發展與區域融合注入新動力,以更大力度推進開發建設。

高效協同的治理體系與專業化分工

《施政報告》提出成立由行政長官領導的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下設三個專責工作組,創新治理機制,強化協同效應。該機制架構有助於打破過往政策推進中的行政壁壘,實現跨部門協作與資源整合,有效解決大型項目中存在的部門協調不足、決策鏈條過長等問題,更好指導、高效推進北部都會區系統發展、全面建設。

設立發展委員會凸顯特區政府對北部都會區建設的高度重視,借鑒國內外先進管理模式和成功經驗做法,進一步強化政策引導、協調功能和實施執行力,從最高層面統籌、指導、推動這一重大項目加快建設。

專業化工作組的職能分工。三個工作組分別聚焦發展與營運模式設計、大學城建設及跨部門規劃協調,由特區政務司司長、財政司司長和副司長負責,展現精細化與專業化的管理思維和科學決策。

發展及營運模式設計組重點研究創新開發模式,如公私營合作(PPP)和產業綁定機制等。以開放態度和創新做法,審視、批准最適合北部都會區的不同園區、不同地塊的發展方案,加速產業進駐。如洪水橋23公頃物流園區將成立園區公司,預計今年底提交具體方案,明年投入運作。

大學城籌劃及建設組負責統籌90多公頃大學城用地的發展與運營,分階段適時推出地塊,確保基礎建設與院校進駐無縫銜接。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培養與科研創新基地。

規劃及發展工作組協調規劃交通、環保、房屋等方面政策,確保土地供應和配套設施按期到位,以完備環境配合企業進駐。加強對私人發展項目的審批與進度監管,保障所需項目如期落地。

三個工作組直面北部都會區開發建設中的關鍵挑戰,採取針對性措施破解存在問題,致力引入市場資源與靈活開發模式,深入推動產學研融合並為區域發展提供人才與科技支持,強化政策協同,以使土地供應與基建配套同步推進。

為使三個工作組更好履行職責和發揮作用,建議在現有機制架構中進一步擴大業界參與,設立由企業、學術界及專業人士組成的諮詢組織,提供多元視角與實踐經驗,提升政策制定的科學性和適用性,更好助力區域加快建設。

“拆牆鬆綁”推動產城融合發展

《施政報告》在土地開發方面提出多項創新政策,旨在透過制度創新與模式突破,加快北部都會區建設步伐,高效利用土地資源,促進產業與城市融合,實現“以產促城、以城興產”的融合發展目標。

法規創新與行政簡化。特區政府將制定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的專屬法例,計劃於明年內完成立法。該法例旨在:授權設立法定園區公司,開通專項撥款渠道;促進跨境生產要素流動,簡化建築圖則審批;推行規劃調整與土地賠償的加速機制。此外,著重推出六項行政措施,包括片區開發、分階段推進及按實補價等,透過“拆牆鬆綁”,簡化運作程序,鼓勵公私合作,提升開發效率。

創新模式與實踐案例。“產業綁定”雙信封制是創新的土地出讓模式,要求投資者考慮土地出價的同時,制定、提交詳細的產業發展方案,有效避免“有園無業”及拖拉項目等問題,使土地資源真正用於產業發展。透過與龍頭企業合作,政府可藉助其市場資源與技術優勢,加快形成產業集群。洪水橋片區將作為首個試點,於今年四季度招標,採用“雙信封制”,強調產業內容和質量。推行“1.5級開發”模式,允許企業在產業用地上興建臨時設施,加快項目啟動與市場參與;土地賠償金額可抵消發展項目中的補地價,為業權人提供更大誘因參與政府主導開發。

大學城與產業深度融合。透過高校資源與產業需求相結合,高校為產業提供人才與科研支持,企業則為高校提供實踐場景與市場導向,打造完整的創新生態系統。大學城用地90餘公頃,將分批次推出並與交通、住房等配套同步建設,以實現“建成即進駐”目標。透過引入國際成功案例,如美國硅谷、新加坡緯壹科技城等,強化產學研協作,把北部都會區打造成為面向全球的科技與創新重要樞紐。

為更好推進創新發展,建議參考國際“土地價值捕捉”做法,建立產業導向的開發機制,將土地開發帶來的增值收益,重新投入基礎建設與產業培訓,形成良性循環支持北部都會區長期發展;進一步明確洪水橋產業園區在全球供應鏈中的樞紐功能和定位,推動發展成集物流、貿易與高端製造業的“供應鏈+”核心平台,透過金融及科技賦能,加強與香港國際機場和港深西部通道的協同效應,提升區域競爭力。

專班機制精準發力

《施政報告》提出一系列招商引資與產業扶持政策,旨在吸引重點企業、匯聚國際資源,為北部都會區注入加快建設和持續發展的更大動能。

政策配套與招商成果。稅務豁免、如豁免生命科技和AI企業首5年利得稅等,及快速審批通道等政策措施,與先進國家和地區的招商方式和標準接軌。至今已有80家前沿科技企業落戶,帶來近500億投資和近兩萬個就業崗位。第一批重點企業包括國際級醫藥和科技公司,豐富了北部都會區的產業結構。香港投資管理有限公司作為政府主導的耐心資本,持續支持創科和策略產業,為本港經濟轉型增強動力。

專班機制的高效服務。“內地企業出海專班”、“留學香港專班”的設立,凸顯特區政府對企業和人才需求的重視。專班機制提供一站式服務,解決企業在落戶、運營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並為國內外人才落戶提供全方位支持。這種精準服務模式在未來建設中會發揮更大作用,收到更好效果。

產業可持續發展配套。為實現綠色低碳發展,北部都會區將推廣區域供冷系統,並透過公私合作模式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技術、稅務及樓面面積等方面的配套政策支持,有助於降低區域碳排放,強化作為綠色創新樞紐的定位。

為吸引、引入更多項目和人才,建議立足北部都會區定位,結合自身條件和優勢,與推進、服務“一帶一路”結合起來,瞄準重點地區和重大項目,有的放矢開展招商引資。加大內地企業“走出去”的服務力度,加強交流溝通,尋找更好合作。

加快發展北部都會區的規劃、政策和舉措已制定出台,展現特區政府的遠見卓識、決策科學和堅定決心。現在是“擼起袖子加油幹”的時候,社會各界凝聚共識、把握機遇,同心協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加快建設。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孫藝寧 監製:張晶晶
【紫荊直播】香港同胞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七十六周年國慶文藝晚會
1200架無人機點亮灣仔海濱 慶賀祖國76華誕
23分鐘足本重溫|香港舉行國慶煙花匯演 3萬枚煙花閃耀維港
中國人民解放軍南部戰區位黃岩島領海領空及周邊區域組織戰備警巡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