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合院求索:建築師王維仁的建築創新之路-紫荊網

【紫荊專稿】合院求索:建築師王維仁的建築創新之路

日期:2025-10-04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深圳 陳恆

香港大學建築系王維仁教授是建築設計界的傑出代表,其所探索創造的合院系列建築風格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他的學術方向聚焦中國與東亞城市空間研究,重點探索合院形態的轉化、城市肌理與公共空間的變遷。他追尋建築對人的意義,開創合院系列建築,實現建築體量與自然地景、城市肌理的完美融合,以期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建築界獨樹一幟。

王維仁

初見合院:

從地質專業學生轉型為建築師

王維仁是土生土長的台灣人,籍貫屏東,生於台北,長於新竹,父親是新竹清華大學化學系創系教授、教務長。他小時候每年暑假都會到台灣南部母親的老家消夏。從台北坐火車到台南,一路上見到大片水稻田、樹林、水塘錯落中的南台灣民居紅磚三合院,這些合院前面是曬穀子的廣場,灰瓦屋頂和院牆讓他印象深刻。他的祖母家有個挺特別的大四合院落,是漢式民居和日本式的混合體。這座合院的空間面對前院的主屋是一個很大的三開間建築,中間廳堂,兩邊是廂房。廂房是日本式的木地板和榻榻米,但中間的廳堂、祖宗牌位完全是中國式的,外形又是日本式的灰瓦木板和白粉牆。合院後面的二進是廚房和餐廳,兩側是客房、工人房和儲藏室。兒時的他從第一進走過合院到第二進總覺得很遠,但晚上在院子裡抬起頭,一輪明月卻又顯得特別的近。他在這院子裡學會了自行車,留下美麗的鄉愁記憶。這成為他半個多世紀來對建築型構上下求索的原型。

王維仁在升大學時受學理科的父親及當時五四知識分子思潮影響,對丁文江等人學習的“自然歷史”滿懷憧憬,便以地質學作為專業。大學畢業後,他按要求去當了兵,被派到金門當了少尉。他留意到金門有很多保留很好的閩南四合院,有多種複雜的混合形態,不只是中國式的,也有形式西化的。例如,有華僑從南洋帶回來的殖民樣式的洋樓,在一個合院裡,第一進是洋樓,第二進變成中國式;有的四合院,一邊的外廂房是洋樓,還冒出一個洋樓拱廊。這種混雜多元的形式與造型,令他特別興奮。他由此想象,這座四合院年輕的主人,出洋做生意掙了錢回來,見了世面,也要像西方的紳士一樣建個自己的小書房,而他的父母親還是像傳統的一家之長,住在四合院廳堂邊的大房間……中國儒家的權威,和新生代對西方紳士的想象雜糅在一起。他對建築與人文的聯繫,因此有了豐富而感性的理解。

王維仁當完兵後,又回到台大土木系修讀研究生,學的是城市規劃。他因大學期間選修了《建築與環境導論》這門課,寫下《關於台北現代的公寓住宅跟傳統中國建築的空間關係》期末報告,得到教授的鼓勵後到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修讀建築碩士學位,從此轉型為建築師。

文化地景:以合院建築回應人居哲學

從加州伯克利大學建築系學成,王維仁在美國TAC事務所(The Architects Collaborative)工作七年,其間獨立負責華盛頓州斯波坎市一所大學圖書館項目。這對他來說是很重要的經驗,一方面他在這一過程中鍛煉了建築能力,另一方面當時對城市地點和建築形態的詮釋,也變成了他早期建築設計的方法:他感受到做建築,就像地景上的岩石和大樹一樣,是對“地點”感覺的再發掘和創造。由加州到了內陸的華盛頓州,他看到美國一望無際的田園——金黃色的麥田在像丘陵一樣的緩坡上無盡延綿,農家或圓或方的穀倉與農舍共同成為大地的一體。考察了當地風土人情後,他對當地建築和地景的關係有了深刻感觸。他把穀倉的形式關係運用到圖書館的設計中,由圓形閱覽室展開兩個長方形的書庫。王維仁曾說,“從地質到建築,是一次富有理想色彩和浪漫情懷的轉身”。經過這次項目,他認識到做建築應該要先了解民居、地景生態和城市。

1994年,王維仁來到香港,在香港大學教書、做研究,自立建築設計事務所。在研究方面,他利用在台灣時對四合院的觀察,寫論文探討澎湖的四合院現代化的轉變過程,在香港新界鄉下的四合院,他亦發現有類似情況的平行演化。王維仁帶研究生沿用了建築形態學的和人類學的方法,研究香港圍村、嶺南及麗江等地方四合院空間形式的變化與傳統空間價值的變遷。他的另一個研究方向是“中國城市”,尤其是公共空間和城市肌理:街廓里居住單元的個體以什麼樣的方式組織起來?它們的土地分割系統,巷道出入系統的機制和邏輯是什麼?他也分別對香港和澳門的城市空間和天際線做過研究。除此以外,他對中國寺廟的形態學做整理。奇妙的是,這些原來純粹的研究議題,竟然以不同的方式,逐漸浮現在他的建築設計或規劃作品中。

王維仁的“合院”“地景”和“景觀肌理”理念,蘊含著以人為本的基本哲學內涵。從南台灣的水稻田到北加州的葡萄園谷地,從華盛頓州的麥田穀倉到江南水鄉的油菜花田,這些“地景”印象深深影響了他的設計理念。他將這些靈感轉化為合院民居式的小學、多模態合院的社區書院,以及融匯都市合院主義的大學校園,使合院系列從單體建築獨唱發展為組群交響合奏。他在建築中劃出一片片自然的小天地,是藍天白雲和綠樹,是生活的煙火氣息,是人跟天地宇宙的和諧關係。這正是他追求的建築“景觀肌理”。

多模態合院:

在各式校園建築中創新實踐

王維仁的建築設計作品已形成了學校和公共社區建築兩大特色。校園建築設計主要作品包括:在台灣的台中縣三個地震後的小學、台南藝術大學音樂系;在香港的嶺南大學社區學院、理工大學專上學院;在深圳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石廈小學、明德高中、福海中學、福田外國語學校;在內地其他地方的浙江麗水學院、四川天全小學、江西吉安和青原的言愛中學、東莞台商學校游泳館等。公共建築方面有杭州西溪濕地藝術村、浙江麗水松陽村落改造、香港沙頭角谷埔村,以及河南王屋山小有河的社區建築改造。

王維仁對校園建築設計情有獨鍾。他常引用路易斯·康(Louis Kahn)所說,“學校之初,是一個人坐在一株大樹下,當時他不知道自己是教師,他與一些人討論他的知識,而他們也不知道自己是學生……一樹和周圍的空間,這就是最早的學校。”釋迦牟尼第一次在樹下講道,樹給人的學習空間以無盡的聯想。在王維仁看來,“校園就是一顆樹”,如同把樹種下,又讓樹成長起來,慢慢地成為棟樑之材,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承載場所。這樣的校園建築作品註定要有順木承天、自由生發的空間。

王維仁的校園建築作品當中,有中國傳統合院的現代演繹,如他設計的嶺南大學社區學院是在現代高密度的多層建築中,體驗中國傳統合院空間關係的成功作品。這一設計將建築主要量體拉高脫離地面,保留了原有的地形草坡,大部分的龍眼樹、紫荊等原生樹種均在建築的院落之間得以有效保留,並擁有了建築群特有的穿透感。與此同時,不同高度的序列合院串聯了原有校園的主要建築群和宿舍區,成為學生在校園中的動線和活動的新核心。這種交錯迭加的高層合院不但提供傳統空間的現代體驗,也為氣候炎熱潮濕的南方,提供更多個具遮陽效果的合院與平台。

在寸地難求的港鐵紅磡車站附近,王維仁將香港理工大學專修學院設計成為一棟狀如空中四合院的高空建築。這幢19層高的教學樓建築,是他大膽創新突破之筆。香港典型的“裙樓加塔樓”兩段式的制式化建築模式從此翻轉,傳統高層建築“以電梯核心為主導”的設計模式被轉化成為“以垂直向的步行為主導”設計。該設計更將塔樓的量體劃分成模塊化的量體單元,與序列的空中花園交錯安排,成為校園一系列垂直的公共空間。綠色而公共的高層建築,通過垂直聯通的校園步道勾連,是高層建築的形態學上的一種創新,因此成功實踐另一種以“剖面合院”為基本空間探索。這一幢空中四合院提供了一種系統化的高空戶外空間和生態環境,為寫字樓裡的都市人提供了自然通風、直觸陽光、眺望遠方的詩意棲居空間。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一期的圖書館

都市合院主義:

港中深一期校園之集大成

坐落於深圳市龍崗區神仙嶺腳下的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座全新的、整體性規劃的國際大學校園。面對場地的自然地景,來自香港的三家建築師團隊在最初思考如何形成一所理想的世界頂尖學府原型命題時,達成了“山-林-院”的建築空間共識。嚴迅奇團隊將序列院落串聯成長條巨構建築(Mega-structure),建立起平行於龍翔大道的校園教學建築基本骨幹。嘉柏團隊設計的行政樓,從正面看是“騎樓”,中間看是“透景”,融合了人與大自然。王維仁團隊則在這片校園深耕十年多,傾力演繹“都市合院主義”系列作品,他對多層與高層合院空間原型做出深度求索,以不同層級模態的合院形式調控了校園地景與建築的尺度,回應在快速的都市化環境變遷中,高密度校園如何保存自然地景與土地紋理的命題,成為踐行都市合院主義的里程碑。

王維仁回憶說:“我清晰地記得2012年春天,第一次走在港中大(深圳)校園未來的場地上,山腳下的草地是已經廢耕多年的農田,三月的露水和濕潤的空氣中,幾棵小樹孤獨地矗立在草地上。山麓從北往南輕微下沉的緩坡,依附在場地內側延綿起伏的綠色山體,我想起了舒爾茨(Christian Norberg-Schulz)在《場所精神》裡描述自然地景的一系列黑白照片。”在自然地景面前,王維仁一如既往心存敬畏,正如他常說:“當我們知道都市化步伐將很快地擴張到這片純樸的鄉村淨土,數萬噸的混凝土即將要澆灌在上百公頃的自然土地之上,永遠地改變這片地景的水文土壤肌理以及植物和動物的所有生態,我們如何去尋找一種建築師、規劃師與設計的救贖呢?”站在港中大(深圳)校園草地的那一刻,他便毫無他念地相信著,也希望著,這一片延綿起伏的草地、緩坡、樹木,應該就是這所校園未來的場所精神。

時光飛馳的十年間,王維仁團隊貢獻出港中大(深圳)一、二期校園的多組建築群,包括大學圖書館、學生活動中心、逸夫書院、道揚書院、二期教學綜合樓、會議樓及科技樓與鐘塔等。他也參與校園教學群樓北側連廊部分設計。

大學圖書館是王維仁的匠心之作,已是師生引以為豪的場所,也成為常被打卡的“網紅”地標。圖書館下三層量體對著校園的中央綠地展開,上三層量體對著背後的山體圍合展開。它維持了自然山體的完整性,由山體到平地,以三個平行的線性空間組成。圖書館室外的空間序列“庭、廊、院、台”配合了室內空間序列“廳、堂、廡、軒”,表達了室內外雙重框景的空間張力。圖書館進場有如中國古代書院行進院道,門庭融合新古典主義中的修道院落及江南園林風格,外周空地設計延伸了杰斐遜校園“自由草坪”風格。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時,圖書館的倩影倒立在如鏡面的水池中,三五成群的青年學子拾階而上,恰與徐揚生校長親撰門聯“書館雖小可家可國可天下,青春正好學文學武學聖賢”的意境相得益彰。

學生活動中心在圖書館的西側,主體空間採用的是層層退讓的平台,過渡到地下廣場,為自由活動提供理想廣場。學生活動中心與圖書館兩幢樓宇由兩層連廊連接,形成了相互呼應的合院,各自框景的同時,又共享了北坡的山林、中間的荷花池、南側的階梯天井、坡地草坪與兩側林木,還有向西流去的水流池塘。這一動一靜的兩座合院,讓“小橋流水人家”生活景象俯首眼前。中庭下沉廣場,好比大學生生活的大容器,配置了超市、銀行、理髮店、書店及其他便利場所。每當夕陽西下時,新潮文藝且富多巴胺的青年學生便在階梯天井裡舉辦“日落音樂會”。當音樂響起,青春的身影與周邊的樹木搖曳多姿,一代代大學生的生活記事從此相傳。

逸夫書院是大學的第一間書院,它緊依學生活動中心而建,這是唯一座落於下園教學區的生活場所,三座庭院圍合,高層鏤空,可眺望都市及山景。因其便捷通往教學樓、圖書館,被學生稱為“學區房”,二千多名學生入住於此,給寧靜的下園教學區增添人氣和煙火氣。

二期的會議中心建築群與生態群

“風車型方院”:

港中深二期校園地標統領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園二期主體是下園東大門是教學綜合樓及會議樓群組,四棟建築由空中廊橋連接,形成造型獨特的“風車型方院”。風車東南邊,建築師巧妙地在東側城市街角將教學綜合樓懸浮升起,引入了開放的台階;在西側與校園一期相連,融入教學建築長龍巨構,形成大型的開放的圍合和多層聯繫的多模態合院。風車的東北側是會議樓及禮文堂建築,整體設計保留了湖泊、樹木以及附近的山林的視線,將校園入口與山脈綠意框進畫面,空中廊橋將所有建築錯落成合院群落。這一超大“風車型方院”將原本小塊且高低不平的地形立體化,通過建築的疊加與交錯、圍合與連接、序列與過渡,從中引入水塘、山林、藍天、白雲的自然生態,俯仰之間,有樹有草,看山觀水,自然與人文交融,學術空間自由靈動。

在下園西邊山體,科研樓以兩個平行的高底體量組合,分別面對城市與山景,經由逐級上升的山徑廊銜接校園中軸上的鐘塔廣場,形成一前一後的塔樓校園地標。科研樓內部為半圍閤中庭院落,在迎合大體量、多功能、高密度科研需求的同時,為科學家提供勞逸結合的理想場所,並時時框出探究的靈感。

下園圍繞中央大道鋪展開來,打破了傳統功能分區,採用連廊、廣場、綠地等元素,創造了生活、學習、研究交融的空間,體現了通識教育與交叉學科的人才培養理念。

在大學的上園,王維仁團隊設計了道揚書院,這一座書院集成了高低合院的風格,錯落的階梯,充滿綠意的天井,與乳白色外立面嵌好青蘭線條,顯得俊秀通透優雅從容,它東北邊與思廷書院的爛漫、學勤書院的純樸、祥波書院的靜悠及永平書院、厚含書院的高遠相互呼應,西南側則面向神仙湖遺世佇立、守望一隅。

香港沙頭角的谷埔啟才學校與谷埔客廳

王維仁的港中大(深圳)校園建築群設計風格,巧妙融合並運用了龍崗神仙嶺餘脈及大運公園的自然地景稟賦,力求讓校園裡的樹與草地自由生長,不求名貴和獨特造型,而是處處有自然樣態,讓每一個房間有山景或綠意,也有人間煙火氣息,人在其中如置身山水畫卷。他將大自然的山水與高等學府的人文張力融匯,彰顯“結合傳統與現代,融匯中國與西方”的大氣包容。

王維仁教授是一位謙卑質樸,又純粹率真的傑出建築師。6月8日,當筆者來到香港中環藝穗會參觀他的建築設計展時,他正滿頭大汗與幾位青年學生擺放蛋撻和飲品,親手張羅導覽茶會。我問他可否請他吃餐飯時,他說“我得問一下我太太。”他的謙卑使得他對地景的理解及建築的想象顯得格外純粹,聽他介紹學校及公共設施、古村落的建築設計時,他對自然與人居的感悟,有儒家士子仁心與民本意識,也有如唐宋山水詩人的寫意傳神。他的“都市合院主義”理念旨在恢復都市中居住與自然的基本關係,創造有尺度、綠色、室內外融合的建築原型。他的作品多次榮獲國際獎項,兼具嚴肅與豁達、審美與實用、人文與自然的多重特質。如今,這種“都市合院主義”已成為理想人居的新標杆,為現代城市提供了可持續發展的建築新範本。

(作者係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研究員)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江心雨 校對:孫藝寧 監製:張晶晶
台灣將建設“台灣穹頂”防空系統 外交部回應
【紫荊論壇】李子建:香港國民身份認同建設與愛國主義教育推進研究——以香港教育大學為例
菲律賓發生7.4級地震 或引發海嘯
故宮博物院,百歲生日快樂!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