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北方氣溫驟降,不少秋冬季獨有的養生方式和健康說法隨之而來。有些操作或說法聽起來科學健康,但在10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權威專家表示,如果操作不當反而會帶來健康風險。
隨着天氣變冷,“秋季刷經絡”“藥浴排寒”等養生項目流行起來。“‘秋季刷經絡’是指通過使用經絡刷或刮痧板等方式刺激體表,達到促進氣血運行、疏通經絡的作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主任醫師高穎介紹,從中醫專業角度講,干預性調理方法並非適合於所有人群,操作不當會帶來一定的風險。例如“刷經絡”如果操作過度或者頻率過高,容易損傷正氣,導致抵抗力下降,可能出現周身乏力或感受風寒等問題。
“‘藥浴排寒’也是養生的一個項目,它主要是藉助水的溫度和藥材性能來達到溫通散寒作用。”高穎解釋道,藥材的選擇需要根據個人體質因人而異,如果體質偏熱者過多選用了溫燥性味的藥材,可能引起口乾、心煩、血壓波動等症狀,尤其老年人、心腦血管病患者更要謹慎選擇。
高穎建議,開展相關項目或操作需諮詢具有專業背景的中醫醫師來評估體質,並儘量選擇專業醫療機構進行。
除了傳統養生方式,醫療設備的發展也讓一些新興養生方式逐步普及,例如製氧機的小型化、家庭化,讓氧療成為不少人的“心頭好”。還有觀點認為氧療時吸氧流量越高、氧濃度越高,效果就越好。
“氧氣是維持生命的基礎,但並非多多益善。如果盲目吸氧,可能會引發氧中毒。”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朝陽醫院主任醫師童朝暉說,長期高濃度吸氧可能導致肺損傷或視網膜病變。健康人吸氧可能抑制呼吸中樞,打亂自主呼吸的調節機制,反而危害健康。
童朝暉提醒,氧療的原則不是流量、濃度越高越好,而是要遵循“缺多少,補多少”。慢性阻塞性肺病、間質性肺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暫停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或心肌缺氧的患者,在醫生評估和血氧監測下選擇合適的吸氧方式和參數,才能實現科學家庭氧療。
此外,秋冬季是哮喘等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期,有人認為“咳嗽久了會咳成肺炎”“哮喘都會喘,沒有喘就不是哮喘”。針對這些說法,童朝暉也進行了糾正。“單純的長期咳嗽不會直接發展為肺炎,但咳嗽超過3周應警惕肺炎,如果咳膿性痰伴有發熱、胸痛、呼吸急促時要及時就醫。哮喘除了喘息等典型症狀,也有些患者僅表現為咳嗽,因此病程大於8周的咳嗽也要考慮可能是哮喘。”他說。
“秋冬季節氣候寒冷、乾燥、病毒感染高發,花粉濃度較大,是哮喘患者急性發作的高危季節,做好防護至關重要。”童朝暉提醒道,患者要堅持規律用藥,切勿自行停藥或減量,以減少和預防急性發作。
針對秋季養生,高穎強調,公眾要重視“辨證施養”,做到安全適度。“對於多數人來說,膳食平衡、適度運動、作息規律、順應時令變化,就能維持陰陽平衡,比過度依賴外界干預更穩妥有效。”高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