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小林:用「態靶辨治」法 構建中西醫融合醫學創新之路
仝小林簡介:1956年出生,中醫內科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國家中醫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 、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廣安門醫院副院長、東北亞中醫藥研究院首任院長。主持編寫《糖尿病中醫防治指南》及《糖尿病中醫防治國家標準》,主編《糖絡雜病論》《重劑起沉屙》《疑難病中醫治療及研究》《中醫博士臨證精華》《SARS中醫診療與研究》等醫學著作10餘部;榮譽多項國家級獎項。應對2003年非典重症急性呼吸綜合征(SARS)、2019年新冠肺炎國家級中醫專家。 文 | 洪洋圖 | 李修洋記者:您提出了傳統中醫與現代醫學是兩套各具特色的醫學體系,隨著社會的變遷和技術的發展,疾病譜的演變催生了以「態靶辨治」為核心的中西醫融合醫學創新體系,請您先簡要介紹一下相關情況。仝小林:中醫能夠識別人體宏觀之態,通過審查疾病產生的內外環境,以「調態」的方法恢復機體自穩態的平衡。同時借鑒現代醫學聚焦的微觀病因,尋找疾病的關鍵靶點,以「打靶」的方式解決特定症狀體征及理化指標等的異常。這種「態靶結合」的臨床診療模式使中西醫的特色優勢得以互補,是形成現代中醫診療新體系的重要基礎。這一體系基於病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相結合、明確中藥量效關係等思路,覆蓋中醫從診斷到治療全過程,已在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病、多發病領域獲得了可靠的實踐驗證。記者:我們了解到您在中醫方面的建樹非常令人欽佩,是目前世界頂尖中醫之一,您是如何想到「態靶辨治」體系的?仝小林:針對傳統中醫的不足以及中西醫結合如何將「病」與「證」結合、宏觀與微觀結合的問題,通過多年臨床實踐與科學研究,我總結提出了中西醫融合的以「態靶辨治」為核心的現代中醫診療體系。該體系覆蓋中醫診斷、用藥及劑量三個核心環節:一為診斷之創新,該體系提倡以「核心病機-分類分期分證」為框架的「病證結合」模式,即結合現代醫學疾病診斷,從中醫視角對疾病發生發展及轉歸的完整過程進行重新審視,從而為關注刻下的辨證論治引入了時間動態的屬性;二為用藥之創新,提出基於宏觀態即證,與微觀靶相結合的「態靶結合」用藥模式,將現代中藥藥理學研究成果回歸到臨床中,使得中醫在降糖、降壓、調脂、降尿酸、降尿蛋白、降肌酐、降轉氨酶等一系列指標上取得突破;三為劑量之創新,通過構建方藥量效理論框架,為中藥合理用量提供了科學依據。記者:「態靶辨治」的理論基礎是什么?仝小林:「態」是中醫對疾病某階段的整體概括,具有「狀態、動態、態勢」三層含義,蘊含了「審因論治」中辨其病因、防其惡果的意義,體現人體在一定趨勢下不斷變化著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中醫將健康視作一種自身的動態平衡,擅於運用針灸、藥物、導引、推拿等方法調整人體的內穩態治療各種疾病。《內經》說:陰平陽秘,精神乃治,當陰陽失衡,人體的內穩態被打破時,就會出現各種「偏態」,導致機體的抗邪能力減弱,外邪或病理產物不斷蓄積,最終導致疾病的出現與發展。針對不同的「偏態」,採取相對應的糾偏方式,如「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虛則補之」、「實則瀉之」等方法,使機體重新回歸穩態便是傳統中醫最基礎的「調態」治法。而「靶」則借鑒了現代醫學「靶點」的概念,特指中醫藥在宏觀臨床表現,比如症狀、體征等,及微觀病理改變,如影像學、理化指標、病理學等兩個層面的作用點。由此確定針對病靶即藥物具有特定療效的疾病、症靶即藥物具有特殊緩解作用的症狀或體征、標靶即藥物具有特殊效應的理化指標、影像學檢查及病理學改變的靶方靶藥。記者:這種方法對目前的「新冠肺炎」有哪些實際作用?仝小林:現代醫學擅長通過儀器設備查微觀之病原、基因,尋找疾病的靶點,打靶治療疾病,而中醫擅長識宏觀之態,審查疾病產生之內外環境,調態治療疾病。因此,中醫在治療新冠肺炎時,並非直接消滅新冠病毒,而是通過調整患者的體內環境,激活自身免疫系統,使新冠病毒無法存活。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我們發現武漢市的氣候以寒濕為主,通過對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武漢市中西醫結合醫院等定點單位收治確診病例的調查,發現患者發病時亦多表現出明顯的寒濕之象。而且證據表明,疫情高發地區的平均溫度(5-11℃)和相對濕度(RH,47-79%)具有極高的相似性,體現了新冠病毒「嗜好」寒濕的特征,這為新冠肺炎的中醫治療提供了方向,因此我們通過改變寒濕的「土壤」環境,讓新冠病毒這顆「種子」不會生根發芽,從而獲得臨床療效。而現代醫學則擅長直接「滅活種子」,通過抗病毒藥物殺滅病毒,或是通過疫苗使機體產生免疫應答,遏制特定病原體的擴散及增殖。記者:在傳統和現代交融之前,中醫和西醫各自有哪些優勢?仝小林:中醫長於「調態」,西醫強於「打靶」,在現代科技背景下,二者各有利弊,可取長補短、互為補充。對中醫來說,「調態」思想在面對現代醫學診斷疾病時表現出了一定的局限性,概括來說主要體現在「刻強軸弱」、「態強靶弱」和「個強群弱」三個方面。首先,中醫整體觀強調通過調整人體內部、人與自然的平衡,來解決局部乃至全身的問題,然而傳統中醫主要把握的是刻下的疾病、人體、環境三者之間的交互關係。對疾病的病因、前期發展過程、後期發展態勢、可能出現結局的整體把握不足,缺乏一條完整的疾病發生發展的時間軸,此為「刻強軸弱」;其次,中醫師針對病人的體質特點、疾病類型、刻下症狀開出專屬方藥,一人一方乃至千人千方,充分體現了辨證施治的特點,是一種先進的個體化診療策略。然而現代社會以糖尿病、高血壓等為代表的慢性疾病從症狀、病因、病機上均存在較強的同質性。個性化的診療模式在針對此類疾病的群體治療時缺乏統一的認識,共性規律把握相對有限,易導致療效不穩定、診療方案難推廣等弊端,此為「個強群弱」;最後,傳統中醫通常從患者的症狀、體征入手,通過調節內穩態,避免疾病的發生發展。然而很多疾病起病隱匿,在發病前期症狀不典型,發展規律難以把控,且中醫理論對於現代醫學中客觀指標異常而臨床症狀不明顯的疾病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指導,常常出現「無證可辨」、「無靶可打」的被動局面,此為「態強靶弱」。對西醫來說,21世紀是老年化的社會,當老年病、慢性病、多系統代謝性疾病、心因性疾病、醫源性藥源性疾病、新發突發重大傳染病等多病因、複雜病因和不明病因疾病成為當代主流疾病時,現代醫學的「打靶」治療從理論到實踐上的準備均有不足,存在靶點太多或靶點不明的問題,嚴重限制了現代醫學對於這些疾病的療效,而中醫擅長調態的傳統優勢逐漸得以彰顯,恰恰給了中醫發揮整體調態優勢的機會。記者:代表傳統醫學的中醫體系和代表現代醫學的西醫體系,體現著兩種思維模式,應該如何融合並共同發展以利於人們的健康?「態靶辨治」在其中是怎樣的地位?仝小林:中西醫結合雖僅有百餘年歷史,卻深刻影響了我國傳統醫學的發展方向。首先是中醫分科的產生與強化,隨著現代醫院建制的形成,中醫全科模式逐漸演變為內、外、婦、兒等專科模式,專科醫生有條件聚焦於某一種或幾種疾病,大量的臨床病例診療實踐使他們得以對同一病種進行群體化研究,從中醫角度把握疾病發生發展的規律。其次,現代醫學診斷技術極大地延伸了中醫傳統四診的範疇,科學技術為疾病的診斷、治療提供了全新手段,現代儀器測得的臨床指標、人體攝片等均可視作中醫望診、切診的延伸,極大地豐富了中醫師的診斷依據和評價指標。同時中醫學的整體觀、治未病等醫學理念也在不斷啟發現代醫學的進化,系統醫學、整合醫學以及姑息療法的興起便是例證。時至今日,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中西醫結合領域出現了「病證結合」和「宏觀辨證與微觀辨證結合」這兩種意義深遠的思維模式,被廣泛應用於中醫臨床與科學研究。如何有機融合西醫「病」和中醫「證」、「宏觀」與「微觀」,長期以來一直是中醫和中西醫結合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問題,在此背景下,「態靶辨治」這種匯通中西醫的診療模式和體系應運而生。記者:作為一位著名的中醫人,您了解並接受現代醫學的態度,不同於西醫看待中醫的態度,這種包容的境界已經超越了學術研究的範疇,對中醫的未來發展也有著重要的意義,更是我們更多中醫人應該思考可學習的。仝小林:道器不離,天人合一,是中西醫匯通的基本立場和方法。態靶醫學汲取了中醫傳統「調態」理論,融合了現代醫學對疾病的認識及現代中藥藥理研究成果,是對中醫傳統理法方藥量的一次全面創新。病證結合突破了傳統辨證刻強軸弱、個強群弱的局限,拓寬了中醫對現代疾病的認識,有助於治未病理論的落地;態靶結合在治療現代疾病指標異常上突出了療效優勢,彌補了傳統辨證態強靶弱的短板;方藥量效研究則推動了中藥劑量的精準化。現代科技背景下,態靶醫學是臨床實戰醫學體系,更是創新中醫藥研究的指導方略。態靶醫學聚焦於系統生物學的中醫藥研究。「系統-系統」的研究模式提供了中藥物質基礎的表征和臨床療效評價的新思路。結合理論研究、真實世界研究、臨床療效評價、藥學、藥理學、系統生物學等多學科研究的共同介入,將為中醫藥提供全面系統的高級別證據,並揭示其科學內涵。當代中醫,要擁抱現代科技、現代人文,要迎接新時代、新變革的到來。承中啟西,承宏啟微,承上啟下,承古啟今。中醫自成體系的創新和借助現代科技和醫學為主的多學科協同創新,是未來中醫發展的兩條主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自山之寶,遠未枯竭,這就是守中醫之正,創醫學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