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科新星”潘浠淳:發明達人展關懷

“創科新星”潘浠淳:發明達人展關懷

日期:2024-10-18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當下,科技發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迅速崛起,高質量發展求賢若渴。近年來,學界也湧現不少充滿探索精神的創科人才,憑藉無窮的好奇心和精益求精的科研精神,不僅在學術上追求卓越,還積極參與社會議題,以所學所能向有需要的人們伸出援手。不久前,獲得由百仁基金、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及香港桂冠論壇所組成“G3 聯盟”頒發的首屆“少年創科達人大獎”的潘浠淳(Clarisse)同學就是其中佼佼者。

圖1
潘浠淳同學(左三)現就讀於聖保羅男女中學中四,她還是香港資優教育學苑學員及該學苑的“傑出學員獎”得主。憑藉人工智能藥物核對軟件“藥倍安心”(Medisafe)勇奪首屆“少年創科達人大獎”
圖2

觀察入微 小事啟發創科之路

“科技日新月異,人工智能(AI)已不再是科幻小說中的想像,而是確確實實影響著我們日常生活的新景象......在AI的時代,教育的核心應轉向引導學生思考和創造,而不是僅僅成為答案的提供者。比如我的老師常鼓勵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觀察社會需要。”這是浠淳早前參加一項主題為“人工智能應如何發展”學界徵文比賽的獲獎作品。見字如面,從小就充滿好奇心的她,經常透過觀察身邊事物發現,並嘗試運用STEAM知識展開研究或解決問題。

浠淳回憶,參加創科比賽的經歷始於小學五年級。因為父母不允許她進食三文魚生,啟發她運用瓊脂平板研究各類烹飪方法對細菌成長的影響。儘管未能一舉奪魁,但正是這件小事讓她接觸到科學實驗、撰寫論文,更認識到STEAM蘊含的龐大知識能量,觸發她養成以STEAM知識解決日常問題的習慣。

圖2
浠淳與隊友為保護行山人士合作研發的HikeSafe曾獲得“少年警訊創新科技大賽2023-24”初中組亞軍

學海無涯“巧”渡舟
在小學階段,浠淳主力科學研究。不論是每年要完成一份科研報告的暑期功課,還是放學後參加科創小組課堂,或老師在比賽前的培訓,都讓她進一步探索STEAM,升讀中學後獲得了更多展示平台。比如在學校早會分享自己的發明、參加數學和物理隊訓練、與其他初中學生交流科研心得,都幫助她理論結合實踐,在STEAM方面獲得歷練。尤其是能夠在全校師生面前分享自己的科研成果、參賽經歷以及心路歷程,鼓勵更多中學生接觸並嘗試創科發明,還能透過同學提出的問題反省其中不足。

圖3
浠淳經學校提名,參加G3聯盟舉辦的“少年創科達人大獎”,在兩輪甄選中向來自不同界別的專業評判介紹發明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每個創科研究成功背後,都離不開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再不斷改進的過程。浠淳分享,要讓研究或發明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抱著“精益求精”的心態,多問自己問題,同時接受他人的批評和建議,將質疑轉化為完善成果的意見,讓自己的創科成果不斷完善和進步。本次獲獎的發明“藥倍安心”(Medisafe)從萌生用人工智能來防止藥物處方失誤,減少病人出現不良反應的想法,到自學編程解決發明中遇到的困難,以及面對大家對於私隱或可行性的疑慮,都是浠淳不斷從反饋中搜集資料,查找案例,再呈現出較理想的成果。未來她還期望帶著“藥倍安心”參與更多的國際創科活動。

圖4
每一個創科研究背後都藏著許多問題,要讓自己的研究或發明更上一層樓就必須抱著「精益求精」的心態:多問自己問題,接受他人的批評,將評判的質疑化為完善成果的意見,促使自己的創科成果不斷完善和進步。浠淳介紹,現階段Medisafe相比剛研發時更完善。而實際運用還要考慮許多用家輸入端同時使用的情況,以及系統網絡負荷強度和檢測結果準確率等問題
A

有心有力 服務社會
正如香港資優教育學苑黃金耀院長曾提及G3聯盟的全人教育理念,是致力於發掘和培育才德兼備的創科人才,並以他們的研究成果回饋社會。除了“藥倍安心”外,助人的信念其實很早就成為啟發浠淳創作的靈感。她從小就跟著父母探訪長者,逐漸領悟到做義工和服務社會的意義,三年前創辦了義工組織Light Their Rights HK,讓更多11至16歲的中小學生加入,一起發揮所長,服務基層家庭。

義工團
從事義工需要投入的時間不少。但助人的動力讓浠淳能夠更合理規劃時間,平衡學業。哪怕是不夠10分鐘的空閒時間,也會盡力在校完成功課和課堂報告、計劃書等,空出更多時間投入義工活動
圖6
浠淳與同行義工們認為,基層學童應有更多機會接受書本以外的教育。他們集思廣益,發揮STEAM優勢,設計活動培養基層學生在這方面的興趣,也讓自己“溫故知新”,以一個“老師”的角度看待創科對社會的意義
Volunteering 3
圖5
浠淳在中二時就獲得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及義務工作發展局頒發的“香港義工獎2022—傑出青年義工”,證明即使是學生也有服務社會的能力,更希望能鼓勵家長讓子女在學業之餘投身義工行列

“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作為《民間施政報告》起草委員會創新科技及工業小組的一名學生成員,浠淳曾撰寫過多項倡議,涉及轉化科研成果,鼓勵青年學生積極參與創科,促進香港與國內院校創科合作等,在高中這個關鍵的人生抉擇路口,她希望以自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力量,貢獻社會。年少有志,未來可期。

圖7
Legal Week
正在讀中四的浠淳希望在高中這三年多可以繼續參加研究和發明項目,探索自己最有熱誠和興趣的科學範疇(很大可能是生物科技)。同時,關注社會議題的她認為,要長遠推動創科和科研的發展,必須有配套的社會政策及研究,才能真正讓大眾市民受惠,因此希望將來可以雙軌發展,在能力有所增長後繼續運用自己的知識和才能賦予他人、多倡議年輕人也可服務社會的價值觀
B - 複製

部分內容及圖片由香港資優學苑及受訪者本人提供
(本文選自《知識》10月刊)

1788031495_1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黃沛臻 監製:廖國良
新一份施政報告9月17日發布 李家超落區聽取市民建議
中國人民解放軍駐香港部隊組織第28次建制單位輪換
香港特區政府頒授紀念章表彰抗戰英雄
香港歷史博物館明日起舉行東江水供港60周年展覽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