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何建宗
2024年6月28日,財政部、海關總署、稅務總局出臺了《關於提高自香港澳門進境居民旅客攜帶行李物品免稅額度的公告》,將香港進境的旅客免稅額從原有的5000元人民幣,提高至12000元人民幣。此前,筆者與同爲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的中國(深圳)綜合開發研究院郭萬達常務副院長組建研究團隊,經實地調研海南自貿港的免稅政策情況後,呈交了“借鑑海南免稅消費經驗,促進香港旅遊零售業復甦”的研究報告,其中重點提出將20多年不變的內地來港旅客免稅金額由5000元提高至30000元人民幣的建議。報告的建議獲各界人士關注及多名港區全國人大代表和全國政協委員的支持,於今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聯署發起了相關立法建議和提案。在香港特區政府的積極爭取下,香港進境旅客的免稅金額獲進一步提高至12000元。作為研究報告的起草人之一,筆者擬用本文回顧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發展歷程,深入分析海南的機遇與面臨的挑戰,展望2025年海南省“封關”運作下的發展方向。
近年來受後疫情時期的影響,香港在積極探索旅遊業經濟復甦的路徑。而海南作為中國境內首個以開放服務業為建設基礎的自貿港,汲取了全球各大自貿港的優秀經驗,在實踐中探究中國特色的海南自貿港運作模式,且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的要求,海南將於2025年前適時啓動全島封關運作,屆時海南將成為與香港相似的全島獨立免稅區。為促進香港與海南兩地共同發展,借鑑海南免稅政策有益經驗,筆者與研究團隊曾多次到訪海南省,就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現況以及未來發展方向等,與海南有關官員、智庫及專家學者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一、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發展歷程
海南免稅政策的發展隨着海南自貿港的成形起勢而變。2010年1月4日,國務院發佈了《國務院關於推進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發展的的若幹意見》,將海南國際旅遊島建設作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提出在2020年將海南初步建成世界一流海島休閒度假旅遊勝地,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是建設海南國際旅遊島的核心政策之一。 在發展戰略指導下,海南省開始初探免稅政策,由財政部牽頭研究在海南試行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的具體辦法以及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可行性。2011年3月16日,《財政部關於開展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試點的公告》發佈,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正式獲批,2011年4月20日起,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落地實施。海南自貿區建設啓動後,承擔着高水平開放壓力測試、發揮示範帶動、服務全國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重要作用,海南政府進一步深入推進了離島免稅政策的研究工作。2020年6月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簡稱“《總體方案》”)明確中央建立海南自由貿易港的重大戰略目標,將海南打造成制度型開放新高地、面向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開放門戶以及“雙循環”的重要樞紐。《總體方案》詳細部署了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的路線圖和時間表,提出“圍繞貿易投資便利化,在有效監管的基礎上,有序推進開放進程,推動各類要素便捷高效流動,形成早期收穫,適時啓動全島封關運作”的目標,分步驟、分階段建立自由貿易港政策和制度體系。海南封關運作意味着海南全島將由“境內關內”向“境內關外”的海關監管特殊區域轉變。海南封關運作後將按零關稅、低稅率、簡稅制、強法治、分階段的原則,建立與自由貿易港相適應的稅收制度,以封關運作模式形成海南自由貿易港最高水平開放保障。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歷經多年變革(見表1)。最初的離島政策規定,年滿18週歲的國內外旅客和海南本島居民,每人每年可享受限額5000元的18種特定免稅商品,島外旅客每年享受兩次優惠政策,島內居民每年享受一次優惠政策。隨後數年,離島免稅額度、品類和限購次數大幅放寬。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在我國經濟發展環境的變化以及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推動下,離島免稅額度每人每年提升至10萬元。其後,陸續創造性的增設了多元化的提貨方式以及多種類的免稅店選擇。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獨特的運作模式,是由旅客在實施離島免稅政策的免稅店內或經批准的網上銷售窗口付款,在機場、火車站、港口碼頭指定區域提貨離島或郵寄送達的稅收優惠政策。本研究發現,海南免稅消費模式有三個成功要素:
其一,與中國海關連線的全國性統一實名登記制度。根據《關於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公告》規定,年滿16週歲,已購買離島機票、火車票、傳票,並持有效證件(國內旅客持居民身份證、港澳台旅客持履行證件、國外旅客持護照),離開海南本島但不離境的國內外旅客,包括海南省居民,可以享用離島免稅政策。為有效施行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限額與限購要求,明確規定免稅優惠適用人群必須持有相應證件在免稅APP或小程序上進行實名登記,同時消費前也需提交回程機票記錄,以便安排在機場禁區內提貨。實名登記制度可精準檢測消費者的免稅限額,有助防控個人倒賣、代購、走私免稅商品等違法行為,並對違法人員及企業的相關信息納入個人信用記錄,作出相應的限制與處罰。
其二,免稅行業特許經營制度下,設置可靠、具規模、有信譽的免稅店協助推行。根據《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商店管理暫行辦法》規定,“國家對離島免稅店實行特許經營政策。離島免稅店按經營免稅商品業務年銷售收入的4%,向國家繳免稅商品特許經營費”;“具有免稅品經銷資格的經營主體應當具備以下條件:(一)注冊資本不低於1億元人民幣;(二)依法按時足額繳納免稅商品特許經營費和各項稅費,無不良記錄;(三)完備的企業章程和內部財務管理制度;......” 海南免稅店具備規範且嚴格的設立與管理制度,由於准入門檻高,海南現僅有6家免稅經營主體以及11家離島免稅店,且免稅購物只在限定地點實施,只有具規模、信譽高的大型企業才具有承擔風險責任的能力,才能協助海關共同打擊代購、走私等違法行為。
其三,免稅品監管制度下,要求免稅店與可靠、具規模、有信譽的物流公司對接輸送。海南各免稅店為切實完成免稅品全流程“閉環運送”的監管要求,會選擇與全國性物流公司分工協作,保障免稅品運送中的安全性,防止在免稅物品送至消費者指定目的地前流出市面或免稅貨物倒賣的問題。根據《海南自由貿易港免稅商品溯源管理暫行辦法》規定,海南區域內的免稅商品需具有防撕毀破壞功能的溯源碼,包含“海南離島免稅商品溯源碼”字樣、防僞二維碼、海南免稅專屬LOGO以及“關稅未付、禁止倒賣”警示語。 通過溯源碼關聯海關監管系統,可直接追溯至商品名稱、經營主體、經營門店、銷售與提貨等信息,有效監管商品離島後倒賣行為,如商品存在瑕疵或仿冒,消費者也能在商品離島後通過溯源碼追訴獲得權益保護。
由此可見,海南離島免稅政策作為一種有效的宏觀經濟調控措施,起點高、覆蓋廣且因地制宜的考量了海南發展定位,其滿足了消費者自由選購的心理和價格優惠的取向,所產生的收入效應和替代效應增加了消費者的購買力,從而擴大內需刺激消費。同時,海南免稅政策的推動刺激免稅品的消費需求,反向拉動其他產業的聯動發展,如交通運輸業、餐飲業等第三產業,共同促進旅遊業的發展。據海南省商務廳數據顯示,2020年和2021年的疫情期間,內地旅客無法出境旅遊,在海南離港免稅政策助推下,極大刺激了海南免稅銷售業務,其銷售額分別增長103.7% 和84% 。2020年海南離島免稅購物進階10萬元政策推出後,海南兩年銷售額高達906億元人民幣(約合135.5億美元)的銷售額,與2019年相比增長了257%。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自頒佈以來隨海南的發展多次優化調整,正不斷趨於完善。2025年封關在即,海南作為國內與國際間的門戶樞紐和通道網絡,其發展關係着“一帶一路”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等工作進程,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將迎來新發展態勢,海南“零關稅”政策與RCEP“零關稅”政策的疊加效應將得到深度釋放,但同時也將面臨不同於以往的困難與挑戰。
二、“封關”在即,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機遇與挑戰
根據《總體方案》海南將在2025年適時啓動封關運作,現時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正攻堅,但與之相匹配的海南的離島免稅政策仍存在外部環境不適配、政策內容不完善、協同效應不足等情況,以下圍繞三個核心問題展開分析。
(一)海南交通基建設施欠缺
免稅政策服務於旅遊業的發展,交通運輸是免稅政策得以實施的基礎支撐和先決條件。海南的支柱產業旅遊業受國家節假期影響,旺淡季的人流差距大。據海南省旅遊和文化廣電體育廳2024年旅遊統計,春節8天假期,全省接待旅客951.45萬人次,超過5月淡季整月全省接待旅客總人數651.57萬人次。 現時進出海南主要通過四種交通方式,包括飛機、火車、汽車及渡輪。
因海南島與內陸之間無大橋鏈接,火車與汽車主要依靠渡輪橫穿海峽至海南島,琼州海峽客滾運輸 儲運成為進出海南的“主戰場”。目前琼州海峽省際客滾運輸共3條航線(海口-北海、海口-徐聞、粵海鐵南港-粵海鐵北港)、57艘客滾船舶,約5.2萬客位、2800車位。 根據2023年12月印發的《琼州海峽新能源車輛滾裝運輸作業指南》,因防範高溫暴曬和充電不當可能導致的新能源車自燃的風險隱患,限定每航次運載的新能源車輛不得超過船舶載車定額的10%(以小型汽車計),且總數不超過18輛。 因渡輪承載數量的限制,旺季渡輪供需不平衡,2024年春節假期數以十萬的旅客滯留在海南未能離島,海南離島交通陷入混亂。根據海南省交通運輸廳統計的2024年為期40天的春運數據顯示,琼州海峽客滾船舶累計運送過海旅客489萬人次、過海車輛113萬輛次,持續16天日均過海車輛超3萬輛,春節期間排隊等待車輛曾超2800輛貨車、6000輛小車。 海南渡輪時常受限於颱風等惡劣天氣影響,高速運轉的船舶在淡季不能滿足高質量服務需求,旺季不能滿足應急疏運要求,航運效率低、基建規劃不適配。
另外,在航空運輸方面,根據民航局相關信息統計,2024年春節期間,民航客運航班總量達12.8萬班次,日均達1.6萬班次。但由於春節期間琼州海峽和海南島部分陸地連續7天出現大霧天氣,受惡劣天氣影響,航班班次被迫取消及延誤,機票票價曾被擡高至2萬元一張。
從現有交通基建設施情況分析,海南交通仍存在外聯不暢、內網不強、品質不優、動力不強、機制不順等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問題,根本原因在於海南省內的航班和渡輪運營並非由海南省直接管理,海南省內部門的協調疏導僅是緩兵之計。據規劃預測,2025年“十四五規劃”期末實行封關運作後,機場旅客吞吐量可超過6500萬人次。如在封關運作前仍未能有效提升現有的互聯基礎設施水平,離島免稅政策將無法發揮最大效用。
(二)離島免稅政策尚需調整
交通基建是海南發展基礎,免稅政策則是海南發展的重要工具。2025年海南封關後離島免稅政策紅利將進一步擴散,但現有的免稅政策內部制度仍有待與海南長期發展需求相匹配。
首先,免稅監管制度有待完善,封關運作後“一線放開、二線管住”機制不明確。海南自貿港建設是以發展旅遊業為起點,區別於國際上知名的新加坡自由港,從轉口貿易和加工製造業向服務貿易轉型,經過長時間的實踐經驗沉澱,而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配套制度以及產業基礎,海南雖具備地理與空間的優勢,但仍舊存在與其他貿易港相比的制度差距。
全島封關運作、簡併稅制後,“一線”放開對進口徵稅商品目錄以外、允許海南自由貿易港進口的商品,免徵進口關稅,海南島內貿易更自由化、便利化,但同時帶來走私的風險,例如違規貨物入關,毒品、洋垃圾可能會違法進入中國市場;“零關稅”貨物在港內流通時違規改變用途等。“二線”管住,根據2020年7月1日施行的《關於海南離島旅客免稅購物政策的公告》,“已經購買的離島免稅商品屬於消費者個人使用的最終商品,不得進入國內市場再次銷售”,但海南免稅政策落地以來“二線”長期面臨“套代購”的風險。“套代購”是指以牟利為目的,出借或利用他人個人信息和購物額度購買離島免稅商品並在國內市場再次銷售的行為,據海關海口新聞發佈會上標識,2023年全年偵辦“套代購”案件1800余起,案值超6億元。 現距離2025年封關僅剩不足一年時間,有消息稱“一線”、“二線”均設在海南,此規劃可能會增加免稅政策實施的風險,海南省的關注重點將從免稅政策普惠海南經濟發展,轉為着力加強風險把控,如何平衡具體監管與開放發展問題亟待解決。
其次,免稅行業資質受限,不利於企業間的良性競爭。國家嚴格實行免稅品的壟斷經營和准入限制,經國務院批准擁有免稅品經營資質的企業共有6家(見圖1),企業盈利能力強,經營平均毛利率能高達40%-50%,免稅牌照成為免稅經營企業的核心資產。2011年11月國務院批准由海南省省屬國有獨資企業出資成立海南省免稅品有限公司(簡稱“海免”)。2018年10月,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簡稱“中免”)通過股權劃撥方式成為海南省免稅有限公司的控股股東,“中免”與“海免”運作控制海南省內60%的離島免稅店,即使在2020年引入了四家免稅企業仍無法在競爭中改變市場地位。外資免稅店DFS集團(Duty Free Shopper)早在2004年與海口美蘭機場簽署協議,獲得2005-2015年美蘭機場含稅零售業務經營權,2020年DFS集團又與深圳免稅集團合作在海口觀瀾湖運營離島免稅店。 外資雖已進入海南的免稅行業,但與內資企業一樣實行高標準的“許可准入”制度,使海南省多年引入外資參與的效果不佳。未來2025年海南封關的發展目標是我國最高水平開放的地區,除了要引入內地企業從海南走向國際,更需要吸引更多境外企業通過海南進入內地市場,解決免稅行業壟斷問題不容忽視。

再者,免稅政策優惠的持續擴大可能面臨省內稅收損失與財政可持續性挑戰。《總體方案》明確提出2025年啓動全島封關運作的同時,同步施行零關稅、減稅、低稅政策。封關運作前對實行“零關稅”清單管理的進口貨物及物品,免徵進口關稅、增值稅和消費稅,企業所得稅與個人所得稅除特殊情況減按15%徵收。封關運作後,對進口徵稅商品目錄外,允許海南自貿港的商品免徵關稅,同時簡併增值稅和消費稅,啓動零售環節徵收銷售稅,個人在自貿港居住183天,並在海南自貿港的綜合所得和經營所得,按3%、10%、15%三擋稅率徵收個人所得稅。
離島免稅政策的優勢在於產生收入效應與替代效應,收益效應是通過對商品減免關稅,從而降低商品價格,旅客減少了購物預算中的一部分稅款支出,增加旅客可支配收入,並將多餘預算用於額外消費;替代效應是在同種類商品可替代的範圍內利用免稅購物留住旅客的購買力。但稅收優惠的反面是稅式支出,離島免稅政策相當於財政補貼,讓渡部分稅收收入以實現一定的政策目標。現減稅制度改革或銷售稅的實施被推遲,具體實施時間尚不明確。但稅收收入是全省財政收入增長的主要來源,據海南省2024年1-8月財政收支數據顯示,海南省地方財政收入615.55億元,稅收收入468.65億元同比下降0.6%,非稅收收入146.9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等多個主要稅種同比都是負增長狀態,土地增值稅、城市維護建設稅等其他稅種也有出現負增長趨勢,且6個市縣稅收收入呈負增長。 如若封關後實行“零關稅”政策扣減了主要稅種,海南財政將進一步依靠中央撥款以及其他稅種收入,據海南省數據顯示,從2017年起海南上級補助收入逐年上漲,至2022年全省上級補助收入約為1092億元,約佔全省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40.5%。 以此中央與海南財政壓力將進一步加強,稅收優惠與稅式支出的不平衡趨勢更為明顯,可能導致海南省的稅收損失或財政危機。
最後,海南免稅政策受國內外大環境影響,急需優化內在驅動作用。國家統計局在2024年前三季度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指出,今年來國內外環境復雜多變,外部環境變亂交織,風險挑戰增多,國內經濟發展減緩。 海南免稅政策過往佳績,主要源於疫情期間旅客無法出國。但現在全面開放後,海南免稅經濟發展遇到挑戰,美元指數持續強勢,歐元、英鎊、日元貶值吸引了大量中國遊客前往消費。國慶黃金週是離島免稅購物的高峰期,據海南統計局數據指出,2024年國慶黃金週(10月1日至7日)免稅購物消費金額及免稅購物旅客數量大幅度下降(見表2),且2024年前三季度,海南全省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715.57億元,同比下降6.2%。中國中免(601888)作為海南最大的免稅集團,此前發佈的2024年前三季度業績快報,集團取得營業總收入人民幣430.21億元,同比減少15.38%。 中國中免銷售額一定程度的反應了海南離島免稅購買力下降的趨勢。面對外部經濟大環境的壓力下,海南免稅政策不能單純依附於外部推動,積極探索優化其內在驅動力,雙向助推海南經濟發展,保障海南免稅政策可持續發展。

(三)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經濟水平差異與開放政策趨同
海南自貿港的發展強調的廣東與海南兩地經濟合作區域的互補性,受兩地經濟的差異化以及大灣區政策趨同化影響離島免稅政策的外在優勢也被削弱。粵港澳大灣區是中國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戰略支點,海南一直積極促進大灣區聯動發展,但從目前情況看,大灣區作為我國經濟實力與市場活力最強區域之一,海南與廣東仍存在較大經濟差距。根據2023年海南與廣東主要經濟指標對比數據顯示,海南總GDP、人均GDP分別只有廣東的5.5%、68%;市場主體規模只有廣東的20.9%;貨物進出口額只有廣東的2.7%(見表3、表4)。廣東與東盟貿易進出口額達到1.34萬億人民幣 ,海南與東盟的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356.6億人民幣 ,是海南與東盟雙邊貿易額的38.4倍。經濟水平的差異導致兩省的合作,一直存在“海南熱、廣東冷”的局面。究其根本,是由於近年來全國經濟下行,廣東自身面臨發展難題;再者,兩地經濟實力、人口、人才、產業的發展懸殊,封關在即現有合作並不能解決廣東與海南的差距。


另外,廣東地區除了毗鄰香港全境免稅的自貿港外,廣東有各類合作園區以及粵港澳重大合作平臺,例如廣州南沙新區片區、深圳前海蛇口片區、珠海橫琴新區片區等。廣東自貿試驗區內也推進了放寬醫療機構和境外準入條件等制度,形成了與海南博鰲樂城同質競爭。粵港澳與海南自貿港政策的同質性,使各平台各自為戰,難以形成相互聯動機制。
三、封關運作下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展望
當前,國內消費力度下降,中美關系與其他外部形勢嚴峻,海南持續面臨消費潛力不足和周邊競爭的雙重壓力。為在2025年底前如期實現封關運作任務目標,2024年11月3日海南省委研究部署海南省貫徹落實工作的會議中強調,“要千方百計完成全年經濟社會發展目標任務,以不找藉口的態度、不留退路的決心、分秒必爭的幹勁,緊盯全年目標任務,以超常規手段拼經濟、促發展;搶抓秋冬季項目施工“黃金期”,多措並舉推動有效投資再提速”。
由此可見,海南封關運作的攻堅期的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經濟,針對性疏通海南離島政策的痛點與堵點,發揮海南經濟在擴大內需戰略和促進消費過程中的獨特作用。展望未來,海南要成功在國內外複雜環境下建設好自貿港,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突破。
(一)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海南與香港兩地離島免稅政策的優勢發揮需要往來自由便利為基礎,推進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是封關運作前重要任務之一。2023年4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廣東徐聞視察時發表重要講話,“琼州海峽是國家經略南海的戰略通道,也是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和發展的咽喉要道,要把“黃金水道”和客貨運輸最佳通道這篇大文章做好”。
一是加快琼州海峽兩岸港航資源整合。打造“三位一體”的現代化水陸交通運輸綜合樞紐,統一規劃琼州海峽兩岸交通運輸資源,應對海南峰谷期基礎交通設施需求。海南一方面以國內遊客為推動旅遊業以至整體經濟發展的主要力量,但海南與內地的陸路交通仍然依靠輪渡,缺乏直通高鐵和大橋連系,而旅遊業旺季和淡季需求差異巨大,導致節假日容易出現交通癱瘓的情況,大大影響旅遊業的形象。因此,應儘快推進琼州海峽客滾船等項目實施,優化客滾船車輛運輸限制,合理規劃電動車上船跨海。建立港航統一應急管理平台,信息互通共享,必要時合作制定琼州海峽應急預案,切實防範因自然原因導致兩地旅客滯留堵塞的問題。同時,大力發展多式聯運,完善疏港交通與城市交通銜接,完善優化現有高速道路,開發多線路海南高鐵路線,推進城際軌道交通等市域間的項目建設。
二是創新開發各類海南遊輪項目。2024年5月15日國家移民局宣布,在內地沿海省份全面實施外國旅遊團乘坐遊輪入境免籤政策。 2024年7月30日國家移民管理局實施港澳地區外國旅遊團入境海南144小時免籤政策。 於此政策下,境外旅客乘坐遊輪前往海南的旅客的數量將受政策紅利影響持續上漲。海南與沿海大灣區合作開發“郵輪遊”等豐富的海上旅遊項目,能為旅客提供更多樣化的“一程多地”的旅遊選擇。
三是加強航空運輸效能。根據《海南省“十四五”綜合交通運輸體系規劃》要求, 有序推進支線機場新建改建,配套打造以機場為中心綜合交通核心樞紐、連接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鞏固開拓國際航線網絡,加快加密優化琼港航線航班。
交通是興國之要、強國之基,海南應以推進基礎建設互聯互通,以交通高質量發展保障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實施。
(二)探索中國特色的海南離島免稅政策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可持續發展除了需要建立與之匹配的外部基建環境外,還需符合海南本土特質,以探索中國特色的離島免稅政策作為海南的長期任務。
一是探索免稅監管制度創新。現有免稅業務境內外人士採取監管分流制度,封關運作後,日均通關量將持續攀升,海南可能在“開放”與“監管”中自顧不暇。海南可借鑑香港模式,完善海南海關法律體系,明確規定海關監管的權限和管理範圍,積極參與國家邊防的二線布控,推進琼州海峽兩岸反走私協同,創新監管措施措施,建設網絡生態治理平台,常態化打擊“套代購”的走私違法活動,確保各出入境有效監管且不受干擾,讓海南集中精力推進一線高水平開放。
二是堅持免稅行業市場化改革。封關後,海南關稅產品覆蓋範圍將進一步擴大,稅制大幅簡化,現有的免稅牌照特許制度將不適用於未來海南的發展。海南應適時的鬆綁免稅牌照的壟斷性,協同香港引入免稅行業不同種類的市場主體,形成良性競爭的協調發展,整體提升對外議價能力。再者,海南應逐步擴大免稅品牌的多樣性,拓展線下多省合作、線上銷售渠道和離島購物等方式。
三是以旅遊業帶動其他產業共同發展。“一業興、百業旺”,以免稅政策帶動海南旅遊業發展,促進其他產業鏈延伸。習近平總書記2022年4月在海南考察時強調:“經過30年持續摸索,決定就抓這幾樣: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 打造一流營商環境是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持續拉動各產業競爭活力,優化各免稅產業間的資訊的鏈接與合作發展。
(三)堅持互惠互利原則,相互借鑑海南與香港免稅政策經驗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有效實施既要發揮其內在驅動作用,也不可忽視其外在協同發展需求。按照《總體方案》關於“促進與粵港澳大灣區聯動發展”的要求,2025封關運作要把海南自貿港與粵港澳大灣區的地緣優勢和發展優勢相融合,為打造國內國際雙循環市場交匯點創造重要條件。 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互聯本體,同步促進與香港自由港的聯動發展,借鑑豐富的實踐經驗,以互惠互利原則,全面帶動兩港城市的協同發展。
2020年《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發改委迴應海南與香港發展問題時表示,海南自貿港與香港之間優勢互補大於競爭。 香港作為世界最高標準的自由港之一,全域設立獨立的關稅區,以自由化、便利化政策,確保各類市場主體在法律範圍內能夠享受最大程度的自由空間。但自疫情結束後,香港自由港免稅政策優勢被削弱,無論內地或外地訪港旅客的人數和人均消費額已不似預期,港人北上消費蔚然成風,港零售行業面臨挑戰。為保持香港繁榮穩定,香港應適時而動,參考海南離島免稅模式。
如上文所言,海南有效的免稅購物系統包括實名登記、可靠的零售點和跨境閉環郵遞。其中,零售點與內地海關連線的應用程式(App)是關鍵。本研究建議香港參考海南的經驗,提高免稅額度,試行跨境郵遞每人每年30000元免稅額。內地旅客可以自願實名登記使用由內地研發的在港消費的App,計算全年30000元的免稅購物額度。此外,可鼓勵符合條件的香港大型零售商場與物流公司合作設立免稅商品投遞點。由於香港是自由港,全境免稅,為確保公平,免稅商品投遞點和快遞公司應接受所有在香港境內商店購買的商品。商品的種類可以參考海南的有關規定,試行較為受歡迎、價格相對透明的商品,例如化妝品、電子産品、酒精、手袋、手錶等等。在實名登記和年度購物額的基礎上,對所有貨品進行閉環處理,並直接快遞到遊客內地所在的目的地。
海南離島免稅政策融合了自身的區域特點,蘊含科學性與合理性,其中便利快捷的提貨方式、豐富多元的購物場景、快速高效通關體驗以及高額的免稅補貼等,對促進消費、吸引旅客具有作用顯著,但面對封關後未知的發展局勢,海南還需持續探索優化離島免稅政策。香港在重振旅遊業發展之路上,更需積極借鑑海南免稅政策的優秀經驗,用好“一國兩制”優勢,創新免稅政策,將香港旅遊業融入國家高質量發展大局之中。在封關運作的有力驅動下,國家旅遊產業發展需要海南與香港群策群力,兩地政府間與社會人士共同商討有效應對之策,讓離島免稅政策釋放的紅利不止於海南,更利於香港。
(蔡嘉雯助理研究員參與了本文的數據和資料整理)
(作者係一國兩制青年論壇創辦人兼主席、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