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中國軍工助力世界一流軍隊建設-紫荊網

【紫荊專稿】中國軍工助力世界一流軍隊建設

日期:2025-02-06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雨文

我國已經建立了規模龐大、技術先進、配套齊全的現代化國防科技工業體系。跨年前夕,兩款新型戰機首次試飛成功,四川艦下水、福建艦正在忙著開展新一輪海試……新時代中國軍工接連獲得新創舉,為建設世界一流軍隊奠定堅實基礎。

2024年12月26日,在成都和瀋陽,兩款新型戰機成功進行了首次試飛。其中,成都那款新型戰機採用高度翼身融合的雙三角翼無尾布局,看起來就像一片“銀杏葉”;瀋陽那款新型戰機體型略小且採用相對常規氣動布局,有點兒類似“褐雨燕”,真實的褐雨燕以速度快且靈活而著稱,其外形特徵反映了突出高速特性的設計要求,儘管中國軍方和工業部門沒有加以證實,但網絡上的相關圖片已讓國內外媒體紛紛驚歎——中國在第六代戰鬥機的研製上走到了世界前列。

12月27日上午10時,在上海滬東中華造船廠,一艘新型巨艦舉行了下水命名儀式,這是我國自主設計建造的076型兩棲攻擊艦首艦四川艦。而在相距不到1,000米的江南造船廠碼頭,首艘國產彈射型航母福建艦正在忙著開展新一輪海試。

图片
2024年12月27日,中國海軍076兩栖攻擊艦首艦在上海下水,命名為四川艦,舷號為“51”(圖:新華社)

新型兩棲攻擊艦加速推進創新超越

兩棲攻擊艦是海軍水面作戰艦艇家族中的重要成員,是在噸位上僅次於航空母艦的大型戰艦,主要承擔兩棲作戰使命,用於搭載固定翼飛機或直升機,為海軍陸戰隊實施兩棲登陸作戰進行兵力投送和提供近距離空中火力支援,部分兩棲攻擊艦也可以同時搭載運輸陸戰裝備和兵力。

人民海軍從2008年開始列裝新一代075型船塢登陸艦,其滿載排水量約2萬噸,具備強大的立體兩棲突擊能力。該艦艉部的飛行甲板可供4架大中型直升機同時開展起降作業,用於兩棲登陸作戰兵力的快速立體突擊上陸;艦體下部的塢艙可以裝載60餘輛新型兩棲突擊車,該車利用車體尾部的2部噴水推進器自行航渡和突擊上陸,是目前世界上水上航速最快的兩棲突擊車。該艦塢艙還可以配置中型氣墊登陸艇或衝鋒舟,開展兩棲作戰兵力的平面輸送和搶灘上陸,特別是氣墊登陸艇,航行速度快、越障能力強,有效地提升了登陸作戰兵力突擊上陸的速度和作戰效能。

眾所周知,兩棲登陸作戰背水攻堅,可以說是難度最大的一種作戰行動。守敵通常會在水際灘頭部署多種抗登陸障礙體系和嚴密的抗登陸火力配系,登陸方需要得到強大的火力支援。但在由岸到岸登陸輸送距離較遠的情況下,或者在遠離己方海岸的遠海島嶼開展登陸作戰,就需要由支援掩護登陸作戰的水面艦艇編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傳統的水面戰艦主要利用大口徑艦炮對敵方灘頭目標進行打擊,或利用加改裝的火箭炮進行火力壓制,在需要顧及敵方岸艦導彈威脅的情況下,實際作戰效果有限。

兩棲攻擊艦的問世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難題。它主要搭載艦載直升機或固定翼攻擊機。其中,武裝直升機和攻擊機可以為兩棲登陸部隊提供快速的直接空中火力支援;大中型運輸直升機則可運送兩棲作戰分隊進行垂直登陸,在守敵陣地後方或側翼等防守薄弱部位快速著陸,與正面登陸兵力一起協同圍攻守敵。因此,兩棲攻擊艦不僅可以提高兩棲登陸作戰的整體效能,而且徹底改變了傳統的平面兩棲登陸作戰樣式,可以在任意岸域或遠離敵方抗登陸火力配系射程之外組織垂直登陸作戰行動,也就是前些年國內外廣泛討論的“超地平線”登陸作戰方式。

076型兩棲突擊艦滿載排水量4萬餘噸,與人民海軍首艘航母遼寧艦不相上下,可以搭載固定翼飛機、直升機、兩棲裝備等,主要承擔多種類型兩棲作戰任務。該艦設置雙艦島式上層建築,採用直通式飛行甲板布局,可供多架大中型直升機同時開展起降作業,可以搭載多款不同類型和用途的直升機,如國產直-10武裝直升機、直-20通用直升機和直-18運輸直升機等,還有可能搭載從俄羅斯引進的卡-50武裝直升機。武裝直升機具有較強的低空突擊作戰能力,主要為登陸作戰分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重點摧毀敵方陣地防禦工事和火力點以及部分抗登陸障礙物。運輸直升機則是輸送登陸兵力進行快速垂直上陸。直-20直升機可以在輸送登陸兵的同時,以機體短翼下掛載的火箭發射巢等對地突擊武器進行火力壓制,具備強大的立體突擊上陸綜合作戰能力。

076型兩棲攻擊艦與國外同類型戰艦相比,還有一個與眾不同的創新之處,就是配置新型的電磁彈射和攔阻技術裝置。人民海軍福建艦是世界上已經基本建成的第二艘電磁彈射型航空母艦,表明我國在電磁彈射技術領域已經達到世界一流水平。076型兩棲攻擊艦是世界上第一款配備電磁彈射器的兩棲攻擊艦,可以滿足由陸基版攻擊-11無人攻擊機改裝而成的攻擊-21艦載彈射型無人攻擊機使用要求,而攻擊-11無人機早在2019年國慶70周年閱兵式上就已經首次公開亮相。不少國家都在加緊探索和試驗無人機在大中型水面戰艦上的作戰使用,但利用電磁彈射器開展艦載無人攻擊機的彈射作業目前還幾乎沒有先例。

攻擊-21無人攻擊機採用飛翼布局,具有良好的雷達和紅外綜合隱身能力,機腹內埋式彈艙可以掛載多款對地突擊武器,綜合打擊能力強。在利用電磁彈射裝置輔助起飛和敵方防空火力威脅受到部分壓制的情況下,還可以在機體下方進行外掛彈藥,進一步全面提升綜合對地突擊能力。在人工智能技術加持之下,攻擊-21艦載無人攻擊機可以賦能增效,實現察打一體快速作戰,發現目標即可直接摧毀目標,戰場自主適應能力顯著增強。

四川艦作為新一代兩棲攻擊艦,是推進人民海軍轉型建設發展和提升遠海作戰能力的關鍵裝備,也是中國船舶工業在新時代加速推進創新超越的重要標誌。該艦下水後,將按計劃開展設備調試、繫泊試驗、航行試驗等工作,有望在2026年入列服役。

中國下一代戰鬥機發展走到世界前列

進入21世紀以來,第五代戰鬥機快速崛起。美國空軍在2001年率先列裝F-22A隱身戰鬥機,後又推出三軍通用的F-35系列戰鬥機,包括空軍陸地機場起降型F-35A、海軍陸戰隊兩棲攻擊艦垂直/短距起降型F-35B和海軍航母彈射型F-35C三款。近年來,美軍F-22A和F-35戰鬥機已經在敘利亞和紅海等作戰行動中展現身手。俄羅斯空天軍小批量列裝蘇-57戰鬥機,並在敘利亞衝突和俄烏衝突中多次進行實戰使用。中國空軍在2017年開始列裝殲-20戰鬥機,在內蒙古朱日和訓練基地舉行的慶祝建軍90周年閱兵式上首次進行三機編隊飛行展示,如今已在第五代重型隱身戰鬥機的裝備數量上走到了世界前列。在2024年11月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上,人民空軍殲-35A隱身戰鬥機進行了飛行表演,充分展示了其優異的作戰性能,也顯示了中國航空作戰裝備技術水平的快速躍升。

當前,隨著空中作戰體系日益完備,以及人工智能技術和無人作戰平台的快速發展與廣泛應用,各國都在積極探索下一代戰鬥機的發展方向。第六代戰鬥機則重點應對信息化智能化戰爭,體系化、無人化、智能化和通用化等有可能成為戰術技術指標的主要選擇。

美國空軍最早提出下一代戰鬥機的構想,但時至今日仍然停留在多個方案的紙面設計階段。剛剛卸任的美國空軍部部長肯德爾把是否繼續發展“下一代空中優勢”(NGAD)戰鬥機和“協同作戰飛機”(CCA)等項目當作“燙手山芋”,留給特朗普政府去決策。

令美國軍方意想不到的是,中國在下一代戰鬥機發展上首次走到了世界前列,兩款新型戰鬥機的成功試飛驚豔全球。美國空軍在一次重要會議上對中國新一代戰鬥機予以重點關注,剛剛卸任的空軍採購主管安德魯.漢特在接受媒體採訪時稱,“他們(指中國)可能會搶先一步。”第六代戰鬥機作為體系化作戰節點和群體智能系統,不再單純依賴飛行員或單一平台的決策能力,而是通過綜合傳感器、人工智能、雲計算、數據共享和協同作戰等技術成果,形成具有自適應、智能決策和高效協作能力的新型空中作戰單元。從技術探索來看,第六代戰鬥機有可能廣泛採取有人駕駛與無人駕駛的混合模式,從而改寫傳統的戰鬥機發展路徑,為新一代空中作戰體系創新發展開闢全新前景。

图片1
空警-500A預警機

新一代預警指揮機呼之欲出

預警指揮機是空中作戰體系的核心中樞,不僅是一座移動的空中雷達站,能夠全面提高預警探測的綜合效能,而且可以指揮引導己方戰鬥機編隊執行空中攔截或對地、對海突擊等作戰任務。中國空軍和海軍已經列裝服役多款預警機,包括空警-2000、空警-200H、空警-500H等,在役數量超過數十架,位居世界第二。

在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上,人民空軍展示了現役主力的新型空警-500A預警機,其機體上部的圓盤天線和前部的加油管是最顯著的外部特徵。空警-500A載機平台採用運-9中型運輸機改裝而成,雷達天線尺寸比空警-2000小得多,但通過採用新一代數字技術,在探測效能上實現了“小平台、大預警”,對空中目標的綜合探測能力與空警-2000不相上下。更關鍵的是,空警-500A採用雙頻段有源相控陣雷達,對隱身戰鬥機目標具有一定探測能力,這對於抗擊以第五代戰鬥機為主力的空中作戰體系具有重要價值。

同樣在第十五屆珠海航展上,人民空軍運-20大型運輸機進行了飛行展示。綜合相關網絡媒體的報道,中國航空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國電子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等有關單位正在加快推進新一代大型預警指揮機的研制,其採用運-20大型運輸機作為載機平台,配置新一代多功能有源相控陣雷達,採取與前幾款國產預警機固定式天線陣面不同的技術設計方案,雷達天線有可能採用旋轉方式,這樣一來,機載探測天線的等效孔徑尺寸大大增加,對空中目標的探測距離和綜合探測能力有望進一步拓展延伸。

在新一代空中作戰體系中,雙座版隱身戰鬥機與不同作戰用途和規格的無人機可以形成有人與無人組合的戰鬥編組,在新一代人工智能和自組織、自適應殺傷網等技術賦能之下,有可能徹底改變傳統的空中作戰模式。在無人作戰飛機即將大批量走上戰場之際,無人預警指揮機也是呼之欲出。一是臨近空間長航時大型無人機,可能採用太陽能電池提供主要動力來源,在構型上把探測雷達天線與機體進行一體化共形設計,可以在幾十公里高度的臨近空間進行半個月甚至更長時間的連續飛行,探測效能大大提升。二是專用款無人預警機,全面實現探測雷達天線與機體共形設計,更易於滿足在各種作戰場景中的實戰使用要求。

本文發布於《紫荊》雜誌2025年2月號,作者係知名軍事專家)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李博揚 監製:姚潤澤
五一假期開啟返程模式 全國鐵路、公路進入返程高峰
投資界春晚來襲!2025巴菲特股東大會五大焦點全梳理
陳茂波:致力打造新海濱 推動無處不旅遊
外籍遊客、外語導遊、外國博主……多視角講述“China travel”獨特記憶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