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從中藥膳食、養生飲品到如今備受年輕人追捧的中藥手串,各類中式養生方式層出不窮。
如今,一些中藥飾品打着“藥材通過皮膚吸收,滲透穴位調理身體”的旗號,聲稱能治療脫髮、失眠、痛經等身體問題。與此同時,市場上也出現不少中藥手串避雷帖,稱部分手串爲了顏值和香味,使用染色、打蠟、噴香精等手段處理藥材,導致久戴可能出現褪色、過敏發癢等情況。
所謂身兼“美與養生”的中藥手串究竟是養生神器,還是智商稅?
銷售很火爆,但一些賣家身份存疑
在衆多中藥手串中,據稱製作工藝源自宋代的“合香珠”,格外受商家和消費者喜愛。資料顯示,合香珠是一種將多種香料和中藥材混合製成的珠子,它不僅具備飾品的功能,更是一種具有藥用價值的香品。
“單圈280元購入的合香珠,一個月後就沒香味了。”去年“入坑”的消費者陳閒(化名)因為經常失眠和半夜易醒,被合香珠廣告中“可以幫助睡眠”的功效吸引,抱着試一試的態度跟風購入。
陳閒提供的合香珠手串照片中,深色合香珠手串被密封在一個透明罐子中,珠子外觀有明顯顆粒感。陳閒告訴記者,手串購入後一直保持原包裝未拆封,發現沒有香味後,“客服建議放罐子裡再養一養,但我養了一週,還是一點香味都沒有。”
記者在多個平台輸入“合香珠”“中藥手串”等關鍵詞,觀察發現,市面上展示的合香珠有多種顏色,其中最常見的“五方合香珠”款式,主要由黑、褐、綠、紅、白等顏色組成。據商家介紹,這五種顏色是由五種不同香方製成,且具備不同功效。
在不同購物平台上,珠串的價格區別很大。在某購物平台上,合香珠價格在幾十元到幾百元不等。但在某線上批發平台,依據每顆珠子大小不同,單顆批發價格在0.5元到3.5元不等。記者詢問其中一批發商是否為純中藥材製成,以及為何如此便宜,商家回覆稱:“是純中藥,手工加機器。”
近年來,合香珠市場火爆,但消費者的避雷帖也頻出。一位曾在合香珠店鋪工作的網友爆料稱,市場上大量廉價合香珠主要來自廈門和泉州,批發價極低,卻在直播間高價售賣。這些合香珠多用劣質低價藥材粉甚至白木粉加精油或香精製作,質量堪憂。該網友介紹,許多大主播和網紅銷售的合香珠均為此類產品,表面光滑、香味濃烈,實則為市場上的劣質貨。
陳閒坦言,她所購買的線上店鋪打着“非遺”的旗號,這才吸引了她。有不少商家以“浙江省合香珠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的身份在網上售賣合香珠。記者注意到,某品牌宣傳視頻中出現一位來自浙江杭州的90後女孩,在她的視頻介紹中,字幕顯示為“浙江省合香珠技藝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但記者在浙江省人民政府官網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查詢欄下,按照“省級非遺項目”和“傳統技藝”兩個選項查詢,並沒有這位女孩的信息。
正宗合香珠無法量產,購買時要學會“聞香識珠”
市場上商家強調的“合香珠”,到底是什麼?
據公開資料顯示,合香珠作為傳統非遺,是合香香品中一個較為特別的門類,不同於其他薰燃類香品,屬於“冷凝香”。合香珠從選材炮製、陰乾打粉、配伍黏合、捶打發酵、手作成珠、打磨拋光到最後的珠串配飾,除打粉環節,其他步驟均為手工製作,無法工業量化生產。
爲了一探究竟,記者來到西湖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合香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雲景堂”制香老號第九代傳人周科羽的工作室。他告訴記者,在藥材的品類、用量以及炮製方法不同的情況下,每一位制香師製作出的合香珠都有其獨特的香氣和特點,“好的合香珠是沒辦法量產的。”
在周科羽的工作室,他向記者展示了自己手工製作和市面上購入的合香珠。從外觀來看,每顆手工製作的合香珠都會有一圈合模線,摸起來有顆粒感,藥香明顯但不沖鼻。而市場上購入的合香珠外觀光滑,某個角度觀察有非常亮的光澤,摸上去偏塑料質感,聞着是非常明顯的精油香,且香味分佈不均勻。
“聞香是辨別合香珠真僞優劣的最簡單也是最重要的方法。真正的合香珠,其香氣應該自然、持久且層次豐富。”周科羽提到,當前市場上正在銷售的一些“合香珠”,爲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香精或化學添加劑,雖然香味濃郁,但缺乏天然香料的韻味和層次感,“目前市場上合香珠的質量參差不齊,很多產品以次充好,嚴重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也對整個行業的發展造成了負面影響。”
專家:心理安慰多於實際效用
陳閒在直播間看到,中藥珠串宣傳有治病、瘦身美容、強身健體等功效,“多少有點假。”社交網絡關於其真實功效和市場規範的討論也層出不窮。
“中藥珠串更多是提供了一種心理安慰,或者說情緒價值。”浙江省中醫院中藥部副主任金乾興說,中藥珠串具有一定的養生價值,例如,艾草、沉香、檀香等藥材,可以通過香氣起到舒緩情緒、提升精神的作用,“它們的香氣讓人感到愉悅,但能達到的治療效果微乎其微。”
對於市場上一些商家宣傳的“藥材通過皮膚吸收,滲透穴位調理身體”的說法,金乾興表示,中醫的外治法有很多,如敷貼、膏藥、薰洗等,但中藥珠串單純通過皮膚淺層接觸,其治療效果非常有限。況且,一些珠串可能使用了化學處理或染色的藥材,或帶來過敏反應或其他健康風險,孕婦、嬰幼兒群體要慎重使用。
金乾興提醒,消費者在購買時需要注意產品的來源和成分,如果真的生病了,應該通過正規的醫療途徑,由醫生進行診斷和治療,“也希望商家能夠理性宣傳,不要誇大產品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