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下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召開“健康中國中醫藥健康促進”系列發布會第八場——“暑期中醫藥養生”專題發布會。廣東省中醫院院長張忠德、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副院長宋坪、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魏瑋三位專家,圍繞暑期常見健康問題,系統介紹中醫藥養生理念與實用方法,迴應大衆關切。
暑期高溫、潮濕、多雨的氣候特點,易引發中暑、胃腸疾病、皮膚問題及基孔肯雅熱等傳染病。中醫以“天人合一”“順時養生”為核心,在防暑降溫、祛濕調理、增強免疫力等方面獨具優勢。
1、基孔肯雅熱可防可治,中醫藥介入全程顯效。
針對南方地區基孔肯雅熱疫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國家衛生健康委制訂診療方案,將中醫藥納入防治體系,強調“清積水、滅成蚊、防叮咬”的同時,推薦薏苡仁、白扁豆等藥食同源食材健脾消暑,以中藥內服外治緩解症狀。張忠德院長介紹,該病屬中醫“蟲咬疫病”,核心病機為“風邪襲表、濕毒蘊熱”。中藥治療以“清熱化濕、疏風透邪”為原則,臨床顯示可有效緩解關節痛、皮疹及發熱症狀。他特別推薦“薏苡仁瘦肉湯”等食療方,強調“避其毒氣”與內調體質並重。
2、濕疹頻發,內外兼修調理體質是關鍵。
據宋坪副院長介紹,暑期濕疹與濕熱環境、皮膚屏障功能弱相關,中醫稱其為“濕瘡”。防治需兼顧清潔護理與體質調理:溫水清洗患處、穿棉質衣物、避免辛辣海鮮;配合綠豆、冬瓜等清熱利濕食材,嚴重時可外用中藥製劑結合內服湯藥改善體質。
3、空調病困擾,溫陽散寒有妙招。
魏瑋主任針對空調病提出“溫度濕度雙控制”原則:空調溫度建議22℃~26℃,避免直吹頭背及穴位,臍腹保暖防腹瀉;濕度保持30%-60%,適時通風換氣。“翠衣綠豆湯”“陳皮生薑紅糖茶”等藥膳,既可清熱又能溫中散寒,緩解鼻塞、頭痛等症狀。
4、防暑防曬,中醫“清補”有講究。
宋坪副院長進一步提醒,高溫時段應避免戶外活動,穿着透氣衣物併合理使用防曬產品。若中暑,治療以“清暑益氣”為主,需立即轉移至陰涼處,用冷毛巾擦拭散熱部位並補充淡鹽水;曬傷則需“清熱養陰”,可用冷水溼敷及蘆薈膠修復。
5、飲食誤區,護脾陽忌貪涼。
在暑期往往容易貪涼飲冷,而中醫強調“春夏養陽”,魏瑋主任提出“三宜三忌”:宜溫茶代冷飲、宜食當季溫性果蔬、宜用辛香調料;忌冰鎮飲品空腹飲、忌生食海鮮、忌寒涼蔬果空腹吃。推薦“姜棗薏米粥”“紫蘇砂仁調味”等方法,調和脾胃陰陽。
6、運動與作息:順應天時適度而為。
張忠德院長建議暑期運動遵循“天人相應”,選擇清晨或傍晚時段,適當進行太極拳、八段錦等舒緩運動,避免大汗傷津。兒童作息調整需循序漸進,22點前入睡,午睡控制在1小時內,配合按揉涌泉穴、飲用溫牛奶等助眠方法,預防“暑期綜合徵”。
桑拿天需重點關注老年人、兒童、心腦血管疾病患者及濕熱體質人群。陰虛體質者宜潤燥養陰,氣虛體質者需補氣健脾,濕熱體質者應清淡飲食利濕。不同體質人群需針對性調整飲食與生活方式,避免暑濕傷身。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近年來持續推進中醫治未病科規範化建設,截至2024年年底,全國1300余家二級以上公立中醫醫院開設脾胃病科,1900余家設皮膚科,為暑期常見病提供中醫藥診療服務。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將持續通過科普活動、診療方案推廣等方式,讓中醫藥服務更便捷可及,助力公衆“以自然之道,養自然之身”,度過一個安全、健康的暑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