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6日,政賢力量舉辦了《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新聞發佈會暨交流會,以“加快改革 識變求變”為主題發表了《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提出了156項政策倡議。政賢力量榮譽顧問、全國人大常委會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委員會副主任黃玉山教授應邀主禮,並致辭勉勵起草委員會成員,與在座各位共同見證政賢力量第十一份《民間施政報告》的發表。起草委員會五位政策範疇召集人--李碧儀議員、洪爲民教授、陳捷貴先生、陳偉松先生、周伯展醫生,以及一眾起草成員和來賓出席,場面熱鬧。

過去十年,政賢力量一共發表了十份《民間施政報告》,向特區政府遞交了十份《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建議書》,當中超過一半的政策倡議獲得特區政府重視和接納,實在令人鼓舞。今年,政賢力量不忘初心、再接再厲,邀請了超過100位顧問團成員、業界精英、青年才俊及學生,組成《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起草委員會。起草委員會主席由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博士擔任,李碧儀議員、江玉歡議員、洪爲民教授、陳捷貴先生、陳偉松先生、楊全盛教授、林力山博士、姚柏良議員、張欣宇議員、吳德龍先生、岑浩璋教授、周伯展醫生分別擔任各政策範疇的召集人,就“良政善治及政府效能”、“青年發展及地區行政”、“人力資源及社會福利”、“粵港澳大灣區及北部都會區”、“環境保護及可持續發展”、“金融發展”、“創新科技及工業”、“房屋及土地發展”、“文化、體育及旅遊”、“交通運輸及物流發展”、“稅務政策及財政預算”、“教育政策”及“醫療政策及醫療產業”共十三個政策範疇,提出了156項政策倡議,結集成《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民間施政報告》匯聚了青年才俊力量,集結了跨界別、跨世代的智慧,為特區政府良政善治出謀獻策,供社會各界參考,期望起抛磚引玉之效。更重要的是,透過政策倡議的起草過程,為落實“愛國者治港”培育和儲備更多優秀的政治及管治人才。
為了向特區政府建言獻策,政賢力量早前已將《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的內容編制成《政賢力量-行政長官施政報告建議書》,提交予行政長官、政務司司長及副司長、財政司司長及副司長、特首辦主任和特首政策組組長。七月二十二日,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博士帶領各政策範疇召集人及起草委員代表,拜訪特首政策組,與關家明副組長及一眾特首政策組成員會面,簡介主要的政策倡議。政賢力量已連續三年向特首政策組推介主要的政策倡議。
政賢力量主席蘇祉祺博士致歡迎辭時,首先感謝黃玉山教授百忙中擔任主禮嘉賓,並致辭勉勵起草委員會成員。蘇博士強調,今年的《民間施政報告》以“加快改革 識變求變”為主題,旨在激勵行政長官、問責官員、公務員團隊以及社會各界,建立堅定的改革創新精神和意志。蘇博士指出,世界在變、時代在變、歷史大潮在變,香港必須有“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危機感,展開全面而深入的改革;同時要落實“以結果為目標”的施政方針,發揚敢闖敢試、敢為人先的精神,否則只會落後於人,最終被時代淘汰。蘇博士強調,香港需要更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與國家同進同行,做到“識變、應變、求變”,這樣才能不辜負國家和市民的期盼,才能推動香港邁向“良政善治”,才能落實習主席在香港回歸20周年典禮上提出的“四點希望”和“四個必須”。政賢力量作為建設香港的積極力量之一,將繼續為政府有效施政出謀獻策,為落實“愛國者治港”培育和儲備更多優秀人才,共同建設更美好的香港。

主禮嘉賓黃玉山教授致辭時強調,推動社會變革,除了政策上要跟得上時代,制定政策及執行政策的人也要跟得上時代。黃教授肯定政賢力量自2014年成立以來,致力於培育各類型優秀人才、紮實地培養管治人才的成果。黃教授相信,起草過程讓一眾起草委員磨礪了加快改革的決心,充實了識變求變的思維。《民間施政報告》不但提出了很多政策倡議獲特區政府重視和接納,而且為香港培育了不少優秀管治人才,成為青年管治人才的搖籃。黃教授鼓勵大家繼續努力,成為香港未來的中流砥柱,為香港邁向良政善治、落實愛國者治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民間施政報告2025/2026》提出了156項政策倡議,重點倡議節錄如下:《報告》提出,改革行政會議及諮詢組織。政賢力量建議政府,改革行政會議的角色定位,使行政會議作為行政長官的政治決策團隊,並起政治領導作用。非官守成員有責任領導其所代表的政黨、專業團體、社區組織、機構響應行政長官的決策,建立由上而下、從政府內部到基層組織的強而有力的管治團隊網絡。此外,建議政府建立清晰的高層次政治人才培養梯隊,委任優秀人才擔當各個諮詢委員會和法定組織的領導崗位,裝備他們未來晉身管治問責團隊。

《報告》提出,善用河套機遇、實驗制度創新。政賢力量建議政府在河套深港合作區試行“深圳稅賦、深圳福利”跨境人才計劃,定向稅收銜接,允許河套區內的特定科創企業聘用深圳居民,個人所得稅按深圳標準繳納至深圳市財政,社會福利納入深圳社保體系,推動河套區發揮科創樞紐角色。同時,建議特區政府向中央政府爭取“河套醫藥自由港”定位,並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河套跨境醫藥產品管理條例》。

《報告》提出,革新市區重建模式。政賢力量建議政府與市區重建局商討,更廣泛善用“一地多用”模式,規劃集人才住房、產業園區、專業服務商區三合一的商住結合項目,以提升市區重建局的財務可持續性。政府可促成有意來港落戶的龍頭企業與市區重建局合作推動項目,並視乎需要以“一企一策”提供額外政策優惠支持。
《報告》提出,推動基層醫療發展、革新醫療融資。政賢力量建議政府優化“自願醫保計劃”,將更多中醫服務納入保障範圍,並為市民購買醫療保險提供額外誘因,研究為基層市民提供1:1配對供款,為市民建立長遠且可持續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