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外籍院士、蘇轍後人”蘇文的身份持續遭到質疑。近日,澎湃新聞從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縣委宣傳部獲悉,該縣正在走程序註銷郟縣東坡書院。此外,原計劃投資33億元的郟縣東坡書院綜合體建設項目已自動作廢且當地未進行實質投入,未造成經濟損失。
先覆盤下這起荒誕劇情。據報道,2022年4月,自稱“俄羅斯自然科學院院士”“蘇轍後人”的蘇文,與郟縣政府簽署了總投資33億元的合作框架協議。然而,三年時間過去,其投資始終未能到位,項目最終“流產”。
更離譜的是,蘇文這個“文化大咖”的頭銜漏洞百出。俄羅斯自然科學院聲明查無此人;自稱蘇轍後人,卻連祖輩代數都說不清。面對質疑時,他輕描淡寫地改口,“與總譜有點小差異”。就這樣一個連基本身份都無法自洽的人物,卻成為當地的“座上賓”。蘇轍若泉下有知,看到自己的名號被“後人”如此濫用,不知會作何感想?
對於此次招投騙局,雖然郟縣強調“未進行實質投入”,但這場鬧劇的代價遠超經濟範疇,項目推進的時間成本、地方發展的機會成本、政府形象與聲譽,這些隱性成本都不可小覷。而這個建設項目之所以能一路綠燈,與其說蘇文騙術高明,倒不如說是當地有關部門在項目論證審覈上嚴重失察。照理說,按照正常的招商引資流程,對於涉及33億元的重大項目,以及蘇文這樣帶有特殊頭銜的投資人,相關部門不可避免要對其進行基本的背景與資質審覈,以規避各種風險。比如,蘇文外籍院士身份是否屬實?其蘇轍後人身份是否有可靠依據?其家底如何,是否有足夠的資金實力支撐項目落地?相關部門只要在作出決策前對其進行基本的背景調查,就不會讓這個投資不菲且疑點頗多的項目進行下去。
“假院士”大行其道,招商引資引來“空頭支票”,這種現象近年來時有所聞。透視一系列案例,不難發現一些共性邏輯。那就是個別地方在引進一些項目特別是大項目時,或是急於求發展,或是急於求政績,失去了對騙子的辨別能力,被僞專家、僞名人牽着鼻子走。而事實上,越是缺少競爭優勢的小縣城,對於頭銜衆多的投資者、出資不菲的大項目,越要擦亮眼睛、理性招商。因為有太多的現實案例證明,“李鬼”往往都喜好扯數面大旗行騙,它瞄準的正是地方對大項目的渴求心理、官員對政績的盲目衝動。
眼下,當地已發佈通報承諾“認真反思、以此為戒”,但要說到做到,全面完善招商引資的核查機制與風險防控體系,從制度層面堵住漏洞,從根本上祛除名人崇拜、政績衝動,才能防止下一個“蘇文”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