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林曉輝
香港近日成功舉辦沙特超級盃足球賽,這場首次在東亞落地的頂級賽事,不僅為三天賽事合共逾七萬七千多名觀眾呈現了體育盛宴,更折射出香港作為國際樞紐的獨特價值。此次賽事選址香港,主辦方明確提及兩大考量:香港的國際化特質及其在粵港澳大灣區乃至整個亞洲的戰略地位。這恰印證了香港在連接東西方、整合區域資源中的不可替代性。
賽事經濟是現代城市軟實力的重要載體。香港具備舉辦國際賽事的天然優勢——成熟的場館設施、高效的交通網絡、多元的文化氛圍,以及作為全球金融中心和貿易樞紐的輻射能力。此次沙特超級盃的落地,正是看中香港能將賽事影響力延伸至整個大灣區乃至亞洲市場。通過賽事平台,香港不僅展示了城市形象,更構建起文化交流的橋樑,為後續商業合作奠定基礎。
從經濟效應看,賽事經濟的溢出效應已逐步顯現。多隻港股新股的基石投資者中,中東風投身影頻現。這種資本聯動,既源於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制度優勢,也與賽事等高規格活動搭建的信任橋樑密不可分。當全球資本通過賽事關注香港,自然更易轉化為投資行動。
更值得關注的是,賽事經濟正催生跨領域合作機遇。以創科為例,中東國家加速經濟多元化轉型,極需引入智能技術推動基建升級。香港初創企業憑藉技術優勢,已成功進入沙特市場,參與當地大型建設項目。這種“賽事搭台、科技唱戲”的模式,為香港創科產業提供了全球化試驗場。而中亞資源企業選擇香港作為全球首個人民幣計價股票的上市地,更凸顯香港在人民幣國際化進程中的節點作用。
香港要持續放大賽事經濟的槓桿效應,需從三方面發力:其一,建立常態化賽事引進機制,結合城市特色打造品牌IP,如足球、網球等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項目;其二,完善配套服務鏈,整合金融、法律、會展等專業服務,形成“賽事+產業”生態圈;其三,深化區域協作,藉助大灣區“9+2”城市群的合力,共同申辦大型賽事,提升整體競爭力。
當沙特超級盃的掌聲漸散,香港更需思考如何將短期賽事流量轉化為長期發展動能。這座城市的開放基因、制度優勢與區位條件,本就是舉辦國際賽事的天然沃土。唯有持續吸引全球頂級賽事落地,才能讓世界透過體育競技的窗口,看見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無限可能。
(本文作者為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