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 馬時亨
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香港貿易發展局(貿發局)會繼續以豐富的經驗和靈活創新的思維,支持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商機,與商界並肩而行,深化香港、內地及世界之間的經貿聯繫,為香港經濟打造下一個黃金甲子。
變革是香港對外貿易破局之路
維港天際線是香港的鮮明標識和旅客必訪打卡地。近百年前,從九龍遠眺,中環舊滙豐銀行總行已是顯眼標誌。二戰後,隨着香港工商業崛起,摩天大樓陸續興建,天際線迎來巨變,滙豐銀行也建起新總部。此後數十年,中銀大廈、國際金融中心二期等超級地標相繼落成,不斷刷新建築高度。這些高低錯落的摩天大樓,見證着香港的繁榮穩定。在芸芸高樓中,會展中心自上世紀 80 年代起,便靜靜矗立於港島海濱,默默見證並支撐着香港,應對時代變幻。1997 年會展中心新翼落成,其飛鳥展翅般的獨特外型,恰如香港發展的生動寫照:憑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獨特優勢,這座城市從工業重鎮,逐步蛻變為現代化的“高增值供應鏈”服務中心,迎來經濟騰飛的嶄新篇章。
2007 至 2008 年間,我以特區政府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局長身份擔任香港貿易發展局理事會成員,對貿發局推廣本港對外貿易的工作有深刻認識。17年後的2025年,我以主席身份重回貿發局議事廳與管理層交流時,這似曾相識的場景讓我百感交集。當前我們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地緣格局調整、國際貿易磨擦頻繁,為世界增添不明朗因素,環球貿易格局正在重塑。作為開放型經濟體和國際貿易中心,香港首當其衝。如何發揮香港固有優勢,支持企業轉型升級,在挑戰中開創機遇,是我接任後急於推進的要務。
貿發局要發揮好服務商界及中小企和向全球推廣香港的功能,必須像企業一樣以“生意人”思維緊貼環球發展轉型,保持競爭力與靈活性應對變化,從中挖掘新機遇,並與本港代代生意人一路並肩同行。
“變革”是香港成功的基因。在外部環境不停轉變當中,貿發局從未停下腳步,以改革為基調,適應世界大潮流,善用自身獨特優勢改革求變,成功克服無數挑戰。上世紀中葉由於周邊地區局勢動盪,為香港帶來大批移民。作為區內主要的自由港,香港亦迎來了大批資金,帶動包括紡織、製衣、玩具、塑膠和鐘錶等新興工業的興起,讓香港演變成世界輕工業重鎮。有了產能就得向外尋找市場,1966年貿發局應運而生,以促進、協助和發展香港對外貿易。
那個時候,香港產紡織品及成衣價廉物美,名震海外,卻引來一些成熟市場施加輸入限制。有見及此,貿發局即帶領港商開拓新興市場,在1967年組織遠赴非洲的推廣團,卻因當地缺乏展場,差點兒無功而還。當時貿發局同事靈機一觸,將貨櫃車改裝成流動展覽車推廣香港產品,將香港的輕工業能力呈現到新市場面前。
1968年貿發局欲率領香港玩具業,參加全球知名的德國紐倫堡玩具展,卻不得其門而入。於是同事將在非洲的經驗“照辦煮碗”,把一部流動展覽車駛到當時的展覽場館外,吸引不少人參觀之餘,也成功將香港玩具帶到國際舞台,成為一時佳話。這些例子證明,在拓展世界市場的過程中,香港的路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但有危便有機,靈活變通的精神引領著香港前進。
70年代,香港工業邁向高增值之路,其中製衣業由“代工”走向原創設計生產。貿發局審時度勢,積極推動香港時裝和設計走向國際市場,1975年首次在巴黎和倫敦舉行“香港成衣節”。隨後貿發局帶著一眾香港商家和設計師,走訪東京、紐約和波士頓等地舉辦時裝展覽,助力楊遠振、馬偉明和劉培基等本地設計人才踏上國際舞台,這是香港構建“高增值產業鏈”的嬰兒步。

內聯外通推動兩地更深層次融合發展
“走出去”之餘,香港也承載著“引進來”的雙向跳板角色,貿發局自然也不甘人後。80年代,貿發局時任主席簡悅強洞悉內地改革開放的機遇,首先率團訪問內地,是改革開放後首個到訪的商貿代表團,為港商北上發展打開一扇門戶。之後陸續形成“前店後廠”的營運模式:生產線遷移至珠三角地區,利用內地人口以及空間的紅利;對外營銷、市場推廣等總部功能則利用“內聯外通”的優勢留在香港,成為本港進入服務業導向型經濟體時代的開端。
步入千禧年,內地崛起為全球矚目的龐大消費市場。伴隨《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訂,貿發局加大資源投入,通過在內地多個省市策劃不同活動、在重點展覽中設立“香港館”等,全力協助香港企業推廣品牌與產品,有效帶領港商深入內地各地市場,憑藉緊密經貿合作機制,精準把握內銷增長機遇,推動香港與內地經貿往來邁向更深層次的融合發展。
內地製造業生產規模迅速擴大,更多企業來香港尋找專業服務以支援產品外銷,帶來龐大需求,造就金融、貿易及物流等行業快速增長。貿發局提前布局,又一次發揮“走出去”鋪橋搭路的角色,發揮香港“高增值產業鏈”的功用;在“一帶一路”倡議下,我們組織商貿訪問團,讓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一同“拼船出海”,進一步深耕新興市場的商機。今年5月,貿發局組織了由行政長官率領,包括香港及內地商界、企業代表的商貿團,訪問卡塔爾及科威特,促進內地企業與香港企業聯手“走出去”,探索商機,深化香港、內地及中東國家之間的經貿聯繫。

當好百年大變局下的超級增值人
鞏固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對香港的經濟發展以至國家改革開放的深化至關重要。2007年,我擔任財經及庫務局局長時,與貿發局攜手舉辦首屆“亞洲金融論壇”(AFF),作為匯聚環球財金專家的平台。現時各國財金官員和商界領袖等每年均藉此平台,共議金融業趨勢及環球發展機遇,是金融界之盛事。
近年地緣格局上的各樣變化及過去大半年美國在關稅問題上的反復,為營商環境添加了巨大的不確定性,對生意人可以說是大忌。一場橫跨地域、歷時數年的新冠疫情,將人們近百年的運作模式徹底改變;加上近年數字化大潮越走越快、科技的急速發展、人工智能的興起與普及,可以確定“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絕對不是一句空話口號,而是所有人、所有經濟體,都需要切切實實去面對的議題。
美國作為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和綜合國力最強的國家,其一舉一動牽動著世界商業貿易的神經與脈搏。其近兩屆政府先後推出的貿易政策與關稅調整,不僅引發全球市場波動,更對早已緊密相連的全球供應鏈造成深層次衝擊。現屆政府的“特朗普主義”,進一步加劇國際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全球各大經濟體紛紛行動,通過調整本地產業的供應鏈布局、優化市場結構等方式,增強經濟發展的韌性與可持續性。對香港而言,面對這一變局當然也是刻不容緩。為此貿發局秉持著一貫的“提前布局”精神,展開全面檢視資源分配策略與全球市場布局規劃,持續為香港商家和內地企業偵測商機、提供指引,助力他們及時因應市場變化,牢牢把握發展機遇,發揮香港“內聯外通”的獨特優勢。
要在商業貿易領域保持領先,必須緊跟世界潮流的變化節奏。當前全球化漸顯多極化發展趨勢,貿發局將持續加大資源投入,重點推動跨地區協作、跨產業創新及可持續發展項目。在各項旗艦活動中,我們正強化跨業界聯動、跨地域合作等核心元素,同時聚焦東南亞、中東等重點新興市場。可以一提的是我們正探索深化AFF與實體經濟的聯繫,計劃增強產業合作板塊,推動金融業與實體產業精準對接,讓論壇更好地發揮推動香港國際商貿中心功能的作用;同時,我們也在發掘於不同會議展覽活動當中,引入如人工智能、機械人、人才培育等元素,凸顯香港作為“理想商貿平台”之餘,做好深化國際交往合作、強化內聯外通的橋樑作用。
在數字時代,傳統商貿模式必須主動變革以適應新時代需求。貿發局會繼續利用旗下平台,配合並支持中小企的升級轉型,利用科技提升效率。貿發局率先推出線上功能,將實體展覽、商務會議中的傳統面對面洽談,延伸至線上;又通過引入人工智能與大數據分析,為參展商、採購買家、投資方及受資方提供精準配對,既為會議展覽活動創造額外價值,也為中小企起到示範作用。當然這些舉措進一步強化了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的橋樑作用,以及在高增值產業鏈中超級增值人的獨特優勢。
國際經貿形勢風高浪急,香港需發揮“獅子山精神”,好好把握眼下機遇,發揮香港“八大中心”功能優勢,凸顯香港作為國家“引進來、走出去”雙向通道的重要角色。
2026年將迎來貿發局成立60周年。團隊會繼續以豐富經驗和靈活創新的思維,支持企業轉型升級,開拓商機,與商界並肩而行,為香港經濟打造下一個黃金甲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