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十四五”中國經濟增量預超35萬億——新發展理念指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成就-紫荊網

【紫荊專稿】“十四五”中國經濟增量預超35萬億——新發展理念指引高質量發展的歷史性成就

日期:2025-08-3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北京 黃群慧

2025年是我國第十四個五年規劃的收官之年。“十四五”期間,我國雖然經歷了世紀疫情的巨大衝擊,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新的開創性進展、突破性變革、歷史性成就。五年來,中國經濟增量預計將超過35萬億元人民幣,每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保持在30%左右,前四年經濟增速平均達到5.5%。經濟增長、全員勞動生產率、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等指標進展符合預期,常住人口城鎮化率,人均預期壽命,糧食、能源綜合生產能力等指標進展超預期,規劃確定的戰略任務全面落地,部署的102項重大工程穩步順利推進。

新發展理念連續引領兩個五年規劃發展

“十四五”取得的偉大成就是以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輝煌成果。發展理念是發展行動的先導。新發展理念作為一個理論體系,是由創新發展理念、協調發展理念、綠色發展理念、開放發展理念和共享發展理念五大理念組成,這五大發展理念集中反映了中國共產黨對經濟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深化,回答了關於發展的目的、動力、方式、路徑等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問題,闡明了黨關於發展的政治立場、價值導向、發展模式、發展道路等重大政治問題。

新發展理念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習近平經濟思想最重要也是最主要的發展理論和理念。2015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上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要求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引領第十三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偉大勝利,並強調堅持這五大新發展理念是關係到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關於社會經濟發展全局的最重要的指導理論和理念,高質量發展是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發展,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基本方略。“十四五”發展規劃是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的第二個五年規劃。“十四五”期間,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發展,以高質量發展為主體,統籌高質量發展與高水平安全,加快推進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和構建新發展格局。“十四五”取得的歷史性成就充分體現了新發展理念的理論價值,體現了習近平經濟思想的思想偉力。

中國實現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

“十四五”這五年,我國將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把創新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深入實施創新驅動戰略,推動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而新質生產力已經在實踐中形成並展示出對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支撐力。深入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速推進未來產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深入推進傳統產業深度轉型升級,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國家統計局從創新環境、創新投入、創新產出和創新成效等方面綜合測評,如果2015年中國創新指數為100,2021年這個指數為146.9,2022年為155.9,2023年為165.3,“十四五”前三年上升13%。

從創新投入看,“十四五”期間研發投入強度每年都提高0.1個百分點,2021年、2022年、2023年、2024年研發投入強度分別為2.38%、2.49%、2.58%、2.68%,2024年研發投入佔比已經接近經合組織(OECD)國家平均水平,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規模為36,130億元(人民幣,下同),比“十三五”末增長近50%,增量達到1.2萬億元。

從創新產出看,“十四五”期間,我國站上了一個又一個創新制高點,科技創新帶動產業不斷向中高端轉型升級,很多領域正在加快從量變到質變、從追趕者到領跑者轉變。第一座中國空間站“天宮”全面建成運營,全球第一座第四代核電站石島灣基地投入商業運行,“嫦娥六號”實現全球第一次月球背面無人採樣返回,第一次按照國際通行適航標準研製的國產大飛機C919實現商業飛行。“十四五”期間,我們集齊了船舶工業皇冠上的“三顆明珠”——第一艘國產電磁彈射航母福建艦下水、第一艘國產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建成運營、大型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全球領先。2024年,高技術製造業、裝備製造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9%、7.7%,“十四五”期間高技術製造業和裝備製造業增速一直高於製造業平均增速,2024年能源汽車年產量突破1,300萬輛,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佔比達到10%。事實證明,某些國家挑起的“脫鉤斷鏈”、打壓遏制反而增強我國自立自強的決心和能力,加速我國自主創新的進度和突破。

截屏2025-08-31 上午11.34
819日,貨輪在山東港口青島港前灣港區裝卸集裝箱(圖:新華社)

內需對經濟增長平均貢獻率近九成

“十四五”期間,我們進一步深化了對經濟的規律性認識,以協調發展理念為指導,在宏觀調控方面統籌好總供給和總需求之間的關係,堅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著力擴大有效需求協同發力,暢通國民經濟循環,中國經濟增長“三駕馬車”更加協調,有效發揮投資的關鍵作用和消費的基礎作用。通過統籌推進新型工業化戰略、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全面振興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加快建設製造強國、質量強國、航天強國、交通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農業強國、海洋強國,中國經濟的產業發展協同性、區域發展協調性、城鄉發展協調性都得到進一步提升,經濟發展質量持續提高。

2021年至2024年,中國經濟年均5.5%的較快增長速度中,內需對經濟增長的平均貢獻率為86.4%,其中最終消費的平均貢獻率達到56.2%,比“十三五”期間提高8.6個百分點。通過“鍛長板”“補短板”,產業協調發展取得新成就,“十四五”以來每年製造業增加值都超過30萬億元,我國連續15年坐穩全球製造業“頭把交椅”,擁有全球規模最大、門類最齊全、體系最完整的製造體系,220多種主要工業品產量世界第一,產業鏈、供應鏈的韌性和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十四五”以來,我國的糧食、能源、產業、國防等安全基礎進一步夯實,支持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標準農田4.6億畝,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力基礎設施體系,發電裝機容量佔全球三分之一。在區域協調發展方面,2024年,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經濟體量佔全國的40%以上,東北地區糧食產量佔全國的25.3%,原油產量佔全國的21%。

每消費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

建設美麗中國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現代化建設全局,順應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期盼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十四五”期間,我國深入實施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態治理,加強土壤污染源頭防控,強化固體廢物、新污染物、塑料污染治理。綠色產業轉型加快推進,推動生態產業高質量發展,統籌推進重大生態工程,提升自然生態系統質量,大力推動新一輪節能降碳行動,出台實施《生態保護補償條例》,推動我國建成世界上投入力度最大、覆蓋範圍最廣、受益人口最多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深入實施節能降碳,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雙控轉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扎實開展“碳達峰十大行動”。深入推進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費,加快建設新型能源體系。

“十四五”以來,單位GDP能源消耗四年累計降低11.6%,相當於減少了11億噸二氧化碳排放量,接近歐盟2024年碳排放總量的50%。全國累計完成國土綠化4.5億畝,治理沙化土地1.05億畝。我國是五年來全球“增綠”最多的國家: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5%以上,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穩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時期提高了3個百分點。長江、黃河兩條“母親河”幹流全線達到Ⅱ類水質標準。新能源發電裝機規模歷史性超過煤電,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潔發電體系,每消費3度電就有1度是綠電。每年生產鋼材中,有20%以上的原料來自廢鋼循環利用,節能降碳成效顯著。

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快形成

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保障,開放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標識。“十四五”期間,圍繞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完善高水平對外開放體制機制,我國推進了一系列改革開放重大舉措。一方面,穩步推進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建設取得積極成效,高效規範、公平競爭、充分開放的全國統一大市場正在加快形成,營商環境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水平顯著提升。另一方面,依託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實施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全面開放,規則、規制、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穩步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經濟新體制加快建設。

“十四五”期間,全國統一大市場“四樑八柱”基本建立。2022年4月1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發布,2025年1月7日國家發改委印發《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指引(試行)》,2025年4月23日國家發改委、商務部、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關於開展市場準入壁壘清理整治行動 促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的通知》,圍繞統一市場基礎制度、統一市場基礎設施、統一政府行為尺度、統一市場監管執法、統一要素資源市場、持續擴大對內對外開放等六方面要求,逐步深入推進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

“十四五”期間,深入落實“兩個毫不動搖”,有效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成功實施了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有序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2024年,中央企業在涉及國家安全、國計民生等領域的布局比重超過70%。98%的中央企業和地方國有企業子企業建立了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制度。進一步完善制定和落實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措施,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民營經濟促進法》頒布施行,民營企業增加到5,800多萬戶,佔企業總數達到92%,比“十三五”末增長超過40%,入圍世界500強民營企業達到34家,民營企業已經連續六年保持第一外貿經營主體地位,對全國出口貢獻超過六成,稅收貢獻超過五成,就業貢獻穩定在八成。

2021年、2024年兩次縮減外資准入負面清單,製造業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措施全面“清零”,在醫療、增值電信等領域開展試點開放工作,全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限制措施縮減到29項。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計對華直接投資4.7萬億元,超過“十三五”時期總額。外資企業貢獻了中國1/3的進出口額、1/4的工業增加值、1/7的稅收,創造了3,000多萬個就業崗位。

“十四五”期間推動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走深走實,統籌推進重大標誌性工程和“小而美”民生項目建設,形成一批示範性合作成果。到2024年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貿易比重已經超過了50%。東盟已經連續5年為我國第一大貿易伙伴,2025年上半年貿易額同比增長9.6%。截至2025年上半年,中歐班列累計開行已突破11萬列,通達歐洲26個國家的229個城市。

人均可支配收入與GDP增長基本同步

“十四五”時期堅持共享發展理念,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把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首次規劃中超過1/3的指標用於民生,接續推出一批民生政策,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強化宏觀政策民生導向,要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以消費提振暢通經濟循環,以消費升級引領產業升級,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要求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支持擴大就業、促進居民增收減負、加強消費激勵,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十四五”前四年,我國每年城鎮新增就業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實現了比較充分的就業,為民生改善和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對於一個具有14億多人口的發展中大國而言,這十分難能可貴。“十四五”建成並持續鞏固世界規模最大的教育、醫療和社會保障體系,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其中,從教育保障看,各級教育普及程度達到或超過中高收入國家平均水平。從醫療保障角度看,全國護理型養老床位佔比提高到64.6%,推動優質醫療資源加快擴容下沉,新增布局114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402種藥品新增進入國家醫保藥品目錄,跨省異地就醫直接結算更加便捷、惠及4億多人次。從住房保障看,過去4年,累計開工建設籌集各類保障性住房約780萬套,有效解決2,000多萬人的住房問題。

如果我們具體分析“十四五”規劃中關於民生的7項指標完成情況,一是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021-2024年名義增長均超過GDP增速,達到“與GDP增長基本同步”預期目標;二是城鎮調查失業率,2021-2024年的平均值為5.3%,預計能夠實現年均不超過5.5%的預期目標;三是勞動年齡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現在已經超過14歲,超過預期的11.3歲目標;四是每千人口擁有的執業醫師數,目前已經達到3.6人,超過3.2人的預期目標;五是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2024年已在95%以上,超過95%的預期目標;六是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2024年已達574萬個,如果再考慮到2025年要建設的數量,預計2025年能夠達到每千人口擁有3歲以下嬰幼兒託位數達到4.5個的預期目標;七是人均預期壽命,2024年已經達到79歲,超過“5年提高1歲”的預期目標。這意味著我國“十四五”規劃關於民生的預期目標都將實現或者提前實現。

總之,在“十四五”期間,我國以新發展理念為指導,推進了高質量發展,取得了世人矚目的歷史性成就。需強調的是,在取得高質量發展的偉大成就同時,我國還統籌推進了高水平安全,實現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十四五”期間,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我國發展環境面臨深刻複雜變化,面對戰略機遇和風險挑戰並存、不確定難預料因素增多的複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實現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動。一方面,堅持高質量發展是第一要務,強調不發展是最大的不安全;另一方面,堅持高水平安全是發展的前提,強調沒有高水平安全就沒有高質量發展。在總體國家安全觀指導下,“十四五”期間不斷推進國家安全體制機制改革全面深化,加快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努力防範化解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的各種風險,國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強。

(作者係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桐 監製:劉雨桐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