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稿】海南自貿港封關 中國制度性開放關鍵突破-紫荊網

【紫荊專稿】海南自貿港封關 中國制度性開放關鍵突破

日期:2025-08-31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智庫聯盟聯席副秘書長 梁海明

2025年12月18日,海南自由貿易港將正式封關運作。這一天,恰逢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47周年,是中國改革開放歷史上的重要紀念日。海南的封關,不是物理意義上的孤立,而是新時代對外開放邁向更高層次的重大制度創新,是繼深圳、浦東之後,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的又一座里程碑。五年來,海南自貿港從制度設計到政策落地,從產業集聚到市場活力,均取得了跨越式發展。如今,全島封關作為核心制度的全面實施,標誌著海南在全國開放格局中的戰略地位全面升級,更是中國制度型開放的關鍵突破。

海南與香港作為國家南部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戰略支點,具備高度的互補性和協同潛力。瓊港兩地可在制度創新、金融服務、跨境產業合作等領域聯動發展,共同構建面向全球、高標準、規則銜接的自由貿易試驗示範區,為國家高水平開放新格局注入強勁動力。

五年厚積薄發打造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中共中央、國務院於2020年6月印發了《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過去五年,海南自貿港建設在國家頂層設計指引下有序推進,展現出制度創新與經濟活力同步躍升的良好態勢。五年來,海南實際使用外資累計達1,025億元(人民幣,下同),年均增長14.6%;境外直接投資總額為97.8億美元,年均增長高達97%;新設外資企業8,098家,年均增長43.7%。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年均分別增長31.3%和32.3%,共有來自176個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在海南投資興業,經濟外向度已提高至35%。目前,海南的免簽政策為全國最優,已有85個國家和地區的公民可免簽入境,這一政策極大促進了人員往來與國際交流。

產業發展方面,海南以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為目標,推動旅遊業、現代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熱帶特色高效農業四大主導產業不斷壯大。五年來,這四大產業在全省GDP中的佔比提升了13.7個百分點,合計達到67%,產業結構持續優化,發展動能日益強勁。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南繁科技成果不斷突破,南繁種業產業產值已超過180億元。海洋經濟也成為新的增長極,海洋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3.9%。全國首個商業航天發射場在海南建成投用,具備高密度、多類型的衛星發射能力,標誌著海南在航天產業領域邁上新台階。

消費方面,離島免稅銷售額持續攀升,已佔全球免稅市場的8%以上,成為全球免稅行業的重要力量。醫療和教育領域同樣成果顯著,博鰲樂城國際醫療旅遊先行區基本實現醫療技術、設備、藥品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獲批本科以上中外合作辦學項目18個、境外高水平大學獨立辦學項目2個,國際化水平持續提升。

發展環境方面,海南堅持綠色生態優先,生態文明建設成效顯著。清潔能源發展成效突出,發電量和裝機容量中清潔能源佔比分別超過70%和80%。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高達59.6%,居全國首位。

法律與政策環境方面,國家出台了《海南自由貿易港法》,為企業提供穩定預期和法治保障,同時建立了調解、仲裁、訴訟有機銜接的一站式國際商事糾紛多元解決機制,使投資者在海南安心投資、放心發展。

制度創新方面,海南持續推動改革突破,已累計形成20批共166項制度創新案例,其中40餘項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制度供給水平持續提升。包括在全國率先實現全省信用修復“一口申請、一網辦理”、首創全省統一公開透明的土地信息推介平台等創新措施,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和治理效能。

可見,海南自貿港的制度型開放不僅推動了本地經濟的跨越式發展,更在貿易便利化、稅收制度創新、要素自由流動、營商環境優化等多個核心領域展開了深入探索,發揮了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為我國從傳統的要素驅動型開放模式,向以規則、標準、治理為核心的新型開放模式轉型積累了寶貴經驗。隨著封關運作日益臨近,這一改革試驗田的示範效應正逐步顯現,將為中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提升制度性話語權與制度輸出能力注入新動力。

截屏2025-08-31 上午11.58
《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發布五年來,海關、商務、藥監等部門加強部省協同、上下聯動,提升了免稅品監管效能、免稅品銷售便利化和消費者購物體驗,有效助推免稅產業發展,助力國際旅遊消費中心建設。圖為三亞國際免稅城俯瞰(圖:新華社)

在全球經濟格局中戰略地位不斷上升

作為這一制度型開放進程的關鍵節點,海南自貿港即將於今年年底正式啟動封關運作。這一舉措不僅標誌著海南自貿港建設邁入縱深推進的新階段,更是我國制度型開放實踐的集中體現。其制度設計的核心,在於“貨物進出境的全流程閉環管理”與“高水平貿易自由化便利化”的有機結合,力求在保障安全高效的同時,實現開放紅利的最大釋放。

根據封關政策安排,海南實施範圍更廣、覆蓋更全的“零關稅”政策,由原來覆蓋1,900項商品擴大至6,600項,佔全部稅目的74%,涵蓋原材料、零部件、高端設備、消費品等多個領域,基本滿足島內各類市場主體的進口需求。同時,海南實行負面清單管理制度,非禁止限制類商品均可自由進出,搭配“先放後檢”“全程可追溯”等數字化監管手段,實現高效、透明、便利的監管機制。

在此基礎上,海南在全國率先實現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統一15%的優惠稅率,覆蓋現代服務業、高端製造業、國際物流、金融服務等重點領域,大大降低企業運營成本,提升投資吸引力。據初步測算,封關後海南每年可為企業和個人減免稅費超過300億元,形成政策窪地效應,推動全球資源要素加速向海南集聚。

值得一提的是,海南的封關並未影響人員的自由流動。無論是內地居民還是境外遊客,進出海南仍無需辦理額外手續,旅遊、探親、商務訪問依然便利。這種“貨物有管理、人員自由行”的制度設計,不僅避免了對社會生活的干擾,也體現了海南封關制度的高度成熟與開放理念。制度設計的核心是服務於發展,海南以開放促改革、以制度促創新的路徑,為全球展示了中國特色自由貿易港的制度優勢。

封關後的海南,還在加工增值免關稅、離島免稅限額提升等多個領域實現制度突破。加工增值免關稅政策從洋浦試點擴展至全島,規定境外貨物進入海南後,在島內加工增值超過30%,再銷往內地即可免徵進口關稅。這一政策極大激發了全球製造業企業在海南設廠設點的意願,將海南打造為亞太區域加工貿易的新高地。

海南自貿港封關運作的意義,遠不止於地方層面。它所承載的是國家推動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重大使命。從過去以貨物、資本流動為主的開放方式,向以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轉型,是中國參與全球治理的新戰略方向。海南作為制度創新的試驗田,其改革經驗將在全國範圍內複製推廣。無論是稅制優化、貿易監管、金融創新,還是營商環境、跨境服務流動,海南自貿港都在探索一條可持續、高質量、國際化的發展路徑,為中國全面深化改革提供生動範例。

更為深遠的意義在於,海南自貿港在全球經濟格局中的戰略地位不斷上升。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為連接亞太、東南亞、南亞的重要門戶。隨著“零關稅”和低稅率政策吸引全球跨國企業落戶,海南正在成為國際採購、區域總部、離岸金融的重要節點。依託“一帶一路”倡議和《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框架,海南可望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印度等“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實現更緊密的經貿合作,拓展中國在區域經濟合作中的影響力。

此外,海南的開放實踐也為其他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一帶一路”共建國家提供了可借鑒的制度樣本,展現了中國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的責任與擔當。

港瓊聯動將成新一輪高水平開放重要支點

在國家整體開放格局中,海南的崛起也深刻影響著香港的角色與定位。一方面,海南的快速發展在吸引外資、高端人才、國際機構方面對香港構成了一定競爭壓力;但另一方面,這種競爭亦可轉化為協同發展的動力。海南與香港,同為國家對外開放的重要門戶,其發展應體現互補性與協同性。

首先,在消費市場方面,海南離島免稅政策的升級,為粵港澳大灣區居民提供了全新消費場景,尤其是高端消費品、奢侈品、國際品牌的集中展示,有助於推動區域消費升級。香港與海南可探索建立雙向免稅政策試點,推動兩地旅遊和零售業共贏發展。

其次,在產業協同方面,香港擁有全球領先的金融、法律、會計、仲裁等專業服務能力,完全可以為海南自貿港的企業提供支撐服務。特別是在離岸人民幣業務、跨境金融監管、綠色金融、金融科技等領域,香港可與海南開展制度對接和金融創新,共同打造面向全球的高端金融服務生態。同時,香港可借海南加工增值政策優勢,推動本地製造業企業通過海南實現產業延伸,拓展國際市場。

再次,在高端服務業方面,海南與香港在國際教育、高端醫療、文化創意、國際仲裁等領域具有廣闊的合作空間。香港的高校、醫院、文化機構可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推進教育國際化與醫療高地建設。比如,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等已在大灣區設校,未來可進一步與海南合作,形成“南方教育走廊”。而在國際仲裁領域,香港國際仲裁中心可在海南設立分支機構,服務於跨境商業糾紛的解決。

在更高層次上,香港應積極尋求與海南共同參與國家自由貿易示範區建設,打造國際規則對接平台。通過聯合申報世貿組織試點、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非遺項目、探索跨境數據流動機制、共建國際標準認證體系等方式,提升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發言權與影響力。特別是在當前國際形勢複雜多變、單邊主義和保護主義抬頭的背景下,海南與香港的聯動發展將為中國提供更加穩健的對外開放支撐力。

當然,香港也要正視海南帶來的制度競爭壓力,主動推進自身改革,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通過大力發展北部都會區,進一步加強與粵港澳大灣區其他城市的協同聯動,強化金融科技、綠色經濟、數字貿易等新興領域布局,香港可在與海南的良性競爭中實現自身高質量發展。開放合作是時代大勢,香港在“一國兩制”優勢的同時,應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參與國家制度型開放建設,將海南的經驗轉化為香港發展的新動力。

總之,海南自貿港年底封關運作,是中國對外開放進入新階段的重要標誌。五年來的制度創新與政策積澱,正逐步轉化為經濟發展的強勁動能。這一制度安排不僅提升了海南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能級,也彰顯了中國邁向制度型開放的堅定決心。而站在國家戰略的高度來看,香港與海南的聯動發展,將成為中國新一輪高水平開放的重要支點。未來,隨著制度對接不斷深入、產業協同持續推進、開放紅利加速釋放,海南與香港有望攜手打造面向世界的自由貿易新高地,為中國構建開放型世界經濟貢獻堅實力量。

(作者係海南大學“一帶一路”研究院院長、絲路智谷研究院院長)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劉雨桐 校對:周默 監製:張晶晶
“深圳—香港—廣州”創新集群獲世界知識產權組織評為全球第一
習近平主持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二十五次會議並發表重要講話
九三閱兵 具體安排來了
暑假1274萬人次港人北上,料花費110億元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