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已近尾聲,您家孩子的視力還好嗎?
“暑假期間,來查近視的孩子不少。這是我們樂見的情景。但在與家長的溝通中,我們也發現很多人對於近視防控的做法和認知失之偏頗。”近日,湖南省人民醫院眼視光中心專家接受記者專訪時,結合臨床實際,介紹了當前最突出的幾類護眼誤區及其危害性。
易忽視的細節:
屏幕越小傷害越大
一個暑假尚未結束,8歲姑娘甜甜的單眼近視度數就飆升了75度。前來就診時,其母親張女士站在一旁直呼不解——自己已經非常嚴格地管理孩子的用眼時長及相關習慣了,到底還漏了什麼?
跟隨眼視光中心主任陳蛟的問診,張女士怎麼都沒想到,問題居然出現在孩子手腕上那塊小小的電話手錶上。
“我們平時比較忙,爲了聯繫方便,就給孩子配了電話手錶,孩子很喜歡。”張女士回憶,有了電話手錶後,孩子沒再像以前那樣總嚷嚷着要看電視、玩平板電腦。
“很多家長認為防住手機、平板、電視機,就降低了孩子近視的風險,這恰恰是最大的誤區。”陳蛟介紹,事實上,如果將電話手錶、手機、平板、電視機橫向比較,孩子分別使用以上電子產品的時長相同,那麼,屏幕越小,傷害力往往越大。
“無法避免的超近距離,是電話手錶最大的隱患。”陳蛟指出,電話手錶小小的屏幕,裏面有很多文字、圖案,這迫使孩子必須把眼睛湊得很近才能看清。
如此一來,閱讀這些微小字體時,眼球自然需要更多的“努力”。殊不知,這樣會加大孩子用眼的程度,眼睛負責調節焦距的睫狀肌就會長期處於高度緊張和痙攣狀態。而這,恰恰是誘發和加深近視的最關鍵因素。
“孩子時刻佩戴電話手錶,那麼使用頻率、時長就很容易被家長忽視。”陳蛟表示,來訪的很多患兒家長也曾表示,自己總認為電話手錶輻射低,危害不大,也就放鬆了對孩子使用時間的監管。
他建議,家長對於電話手錶的管控,最直接有效的方式是關閉通話和定位外的其餘功能。即便是使用,也要避免孩子“貼臉、湊近”,並注意調節屏幕亮度至適中狀態。
“開學後,孩子們又將回歸不戴電話手錶的正軌,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它帶來的視力威脅。”但在陳蛟看來,“屏幕越小,危害越大”,是必須始終貫穿孩子發育階段的正確護眼觀。
“等等看”的心理:
近視度數其實越拖越加深
孩子一旦確診為真性近視,將是不可逆轉的。這是因為大部分人的近視是軸性近視,隨着度數增長,眼軸也在增長,而變長之後,便不會再縮回來。
可是,門診中抱着“等等看”心理的家長不在少數。
“這種心理是絕對錯誤的。”陳蛟直言不諱。
“越拖越費勁”的現象,他見得太多了。事實上,戴眼鏡後,近視度數不會越來越深;不戴眼鏡,纔會給孩子帶來終身遺憾。
從醫學角度而言,近視分為假性近視和真性近視。一旦醫生建議需要配眼鏡,則意味着孩子有發展成真性近視的風險,此時家長須謹遵醫囑,用坦然心態接受事實,並正確認識到“只有合理地佩戴眼鏡才是對眼睛的保護”。
也有不少家長諮詢“能否讓孩子只在學習的時候戴眼鏡,其餘時候不戴”,陳蛟認為此舉不可取。一般來說,只有在孩子睡覺、洗澡、運動等特殊時段可以選擇不佩戴。
“近視是一個過程,早發現、早干預的話,結果完全不一樣。”陳蛟呼籲,家長不要只有在孩子說“看不清”後纔去檢查視力,這時通常為時已晚。
眼視光中心主治醫師陳果告訴記者,應對近視加深,臨床上目前比較可行的工具和藥物主要包括離焦鏡、OK鏡、低濃度阿托品。但三者的使用方法和適用人群存在差異,使用前均須經過醫生評估,並且要定期複查眼壓、視力等指標。
還有一類家長會認為:即便是孩子近視了,也可以選擇等其到了18歲後,接受近視手術。
陳果表示,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做近視手術,只有當孩子的眼睛符合條件,才能接受手術。此外,並不是做完近視手術後就能一勞永逸,仍要注意健康用眼。
被輕信的聲音:
根本不存在“護眼神器”
“2025年你不可不知的護眼神器”“信我,怕孩子視力下降就讓他狂吃這幾道家常菜”……社交平台上,網友們針對保護孩子視力的各種“強推薦”“神攻略”“勸退帖”,把“90後”二孩寶爸劉超(化名)看得有點不知所措。
“真有所謂的‘護眼神器’嗎?”8月20日,劉超走進眼視光中心鍾定娟主治醫師的診室。
“關注孩子眼睛是好事,例如網絡食譜大多會推薦菠菜、韭菜等。但門診中我們發現很多家長過分誇大了某些食物的功效。”鍾定娟告訴劉超,把某一種或一類食物封為“護眼神器”,一味進補,這在醫學上是沒有依據的。
諮詢過程中,劉超告訴鍾定娟,自己很相信網絡上所說“藍莓是護眼神器”“葉黃素是護眼法寶”等資訊,自己不僅隔三岔五讓孩子吃很多藍莓及其製成的飲品等,此前甚至還在網上把帶有“葉黃素”字眼的產品幾乎買了個遍,例如眼罩、營養補充劑、保健品、軟糖等。
“像劉超這樣的家長不在少數。”鍾定娟介紹,以藍莓為例,就護眼而言,它對有眼底視網膜病變的老年朋友來說,是有很多好處,但對近視防控而言,其護眼作用在循證醫學上並沒有科學依據。
針對大家對葉黃素相關產品的癡迷,鍾定娟不止一次跟前來諮詢的家長指出,葉黃素對眼部發育尤其視網膜的發育有益,但是否有近視防控效果,目前沒有直接科學證據。
換句話說,它更多隻能起到營養輔助的作用,若想用來治療近視或相關眼部疾病,必須依靠專業的醫學手段。與此同時,若過多補充,或許還會有一定副作用。
“既然沒有所謂的護眼神器,那麼哪些食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針對性地給孩子補充呢?”當天,在眼視光中心郭穎卓副主任醫師的診室,也有一些家長問出同類型問題。
“富含維生素A的食物,例如動物內臟及深海魚油、海產品等,對視網膜是有保護作用的。”郭穎卓介紹,蒸雞蛋、胡蘿蔔炒肉、西藍花炒蝦、玉米蝦粒、豌豆等食材,有葷有素地進行搭配,都是不錯的選擇。
“科學護眼,不可走極端,也不要迷信某一種食物甚至去放大其功效。”郭穎卓指出,“護眼神器”是不存在的,豐富合理的營養、充足的戶外日照時間、正確的用眼習慣,才是掌握在自己手中的“護眼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