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江心雨
9月18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2025《施政報告》發布的第二日,強烈風暴米娜正加速逼近本港。走進立法會議員周文港的辦公室,柔和的燈光鋪陳在堆疊著大摞文件的辦公桌上,一掃窗外的激烈天色。辦公桌正對面牆上掛著習近平主席的“我將無我,不負人民”八字。周文港說,這是給他自己的每日叮囑。

學者出身的周文港,曾先後任職多所高校與研究機構,深耕經濟和教育政策研究。2021年末,他當選為香港立法會議員,憑藉長年積累的學術和應用政策功底與實證方法,他把問題拆解為可測量、可評估、可落地的政策方案,履職至今已發布16份、基本上每份上百頁的政策研究報告。他同時兼任香港特區政府特首政策組專家組成員、教育、科技和人才委員會顧問團成員等,持續在教育、人口與人才、青年發展與民生等關鍵領域推動一系列可度量的制度變革。值此新一份《施政報告》出爐之際,他帶著對本屆政府務實取向的肯定、對香港教育及經濟發展等新布局的期許,以及對制度優化的具體構想,與本刊記者進行了深入分享。
2019年,積弊已久的“修例風波”在境外勢力推波助瀾下,最終演變成港版“顏色革命”和“黑色暴亂”。2020年6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全票通過香港國安法,並納入香港基本法附件三在香港特區頒布實施,香港邁入“由亂到治”到“由治及興”的關鍵時期。周文港的從政初心也開始於此——參與建設香港“由治及興”的征程。
2021年立法會選舉時,“經濟、教育、青年”,是周文港的參選政綱關鍵詞,他當時將其稱為“三支箭”,談及這三支箭的由來時,周文港表示,從“由亂到治”邁向“由治及興”,“香港有很多事情需要大家齊心協力去解決”,社會凝聚力、尤其人心回歸有待提升、經濟動能轉弱、人口與產業同時承壓、青年向上通道有待打通……穩定本港民生及經濟回暖業已“箭”在弦上,“要做的事首先一定是實事”,因此他將政綱聚焦經濟、青年與教育等,“實實在在能令到香港穩定發展的重要基礎”。真正走到立法會做事後,他把這一邏輯延展為一套可操作的“助力香港發展組合拳”:上游以“發展香港成為國際教育樞紐”、“北都大學城”等為新招,擴增人才供給、促進經濟轉型、增強發展動能,中游以“搶—留—育”三招的人口人才政策修復結構性缺口,下游通過優化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調整樓市與股市制度預期穩住資產與消費信心,形成“教育—人口—經濟—社會”向上流動循環。四年來,他在上述領域深耕細作,基於多輪深入調研與實地考察持續推動政策落地;可喜的是,由李家超出任行政長官後的特區政府歷次《施政報告》,亦相繼回應其諫言,教育、經濟、人才及青年發展等議題均已進入系統推進中。
國際教育樞紐倡議從無到有
周文港表示,自過去兩年《施政報告》落實多項措施後,香港發展成為國際教育樞紐、特別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正呈現“從無到有,從有到蓬勃發展”的階段。他樂見今年行政長官宣布再放寬“八大”(八所資助大學)錄取非本地生限額至“額外5成”、預留商業用地興建學生宿舍,以及成立“留學香港專班”以加強推廣等積極政策,這讓包括他在內的一眾議員長期的努力有了更實際的意義。
早在2023年8月,周文港及其團隊向行政長官及教育局提交了一份長達99頁的《香港發展國際教育樞紐的對策建議》研究報告——參考英國、澳洲等5個經濟體發展教育樞紐的經驗——建議特區政府放寬“八大”及自資院校錄取非本地生限額、增加自資學生宿位供應、發展大學城等多項措施;2023年10月,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提出發展香港成為“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增加“八大”非本地生額外自資招收名額、提出發展“北都大學教育城”等;2024年10月,《施政報告》再提出打造“留學香港”品牌,並將“北都大學教育城”用地增至約90公頃,直至今年《施政報告》發布。專上教育發展持續擴容提質,香港的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地位正快速成型。
作為一個學者型議員,周文港的政策倡議並非一時興起,積極推動香港發展高等教育,是基於香港教育在國際上所擁有的優勢及師資實力,同時亦可真正做到以香港所長、貢獻國家所需。周文港表示,吸納非本地生來港就讀並留港就業,可產生包括助力香港建設知識型經濟體目標、支撐“八大中心”建設等多方面的效益。事實證明,發展教育的效益是顯著且全面的,“你知道香港現在有‘三高’嗎?不是我這種‘三高’哦”,周文港指指自己,半開玩笑似說道。他將香港國際專上教育樞紐現時發展趨勢總結為“高學生需求”、“高收入”以及“高儲備”,這“三高”需求將持續促進香港經濟增長之外,還可發揮刺激樓市,以及刺激高端服務業多元發展的連帶效應。

周文港介紹,現時全港公營學生宿位總數約44,000個,其中非本地生宿位佔比不足兩成,比起目前非本地生最新已高達92,000人來計算,缺口顯著。在結合香港實際情況及參考新加坡、英國、澳洲等地的留學模式後,他提出以公私合營發展有香港特色的“校外宿舍”,提出將現時接近有兩成空置率的商廈、酒店改裝為學生宿舍。2024年《施政報告》採納並推出“學生宿舍先導計劃”,2025年7月“城中學舍計劃”正式啟動,在規劃、建築管制和免補地價等方面進一步“拆牆鬆綁”,鼓勵市場化改裝,形成“教育需求—商廈活化—促進住宅租賃市場健康發展”的三重效益。
具體到如何推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做大做強,周文港將錨頭瞄準了被人形容為“相當於香港三分之一那麼大”的北部都會區,在充分調研參考新加坡裕廊集團發展不同創科園區、菲律賓成立“基地轉換與發展管理局”(BCDA)發展新發展區、澳大利亞威斯密醫療創新區(WHID),以及已經發展超過20年的廣州大學城等案例後,主張率先發展北都大學城作為北部都會區的快速可落地賽道。“百鳥在林,不如一鳥在手”,優先建設“北都大學教育城”,令其發揮磁石效應,加速區域產業發展,並於早前發布研究報告建議採用“市場主導、體制創新”發展模式,破解深度經濟轉型難題。結合最新《施政報告》宣布成立“北部都會區發展委員會”,並明確“率先發展大學城”,可預見的是,教育正成為北部都會區的第一引擎。
人口人才政策實現雙線突圍
“你知道香港現在在‘人’上,面臨什麼挑戰嗎?”周文港開門見山:“少子化、老齡化、人才錯配、勞動力減少。”周文港表示,政府預計勞動人口參與率將在2046年下跌至51.6%,“革新人口人才政策以增強香港發展動能,是刻不容緩的。”
在人口政策上,周文港介紹,現時每名子女可獲13萬港元免稅額,在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可額外增加13萬港元;而今年的《施政報告》宣布把“雙倍子女免稅額”延長至子女出生後首兩個課稅年度,這“尤其有助減輕中產家庭的負擔。”周文港指出,早在兩年前《財政預算案》諮詢期間,他已首度提出此建議,其後特區政府推出2萬港元“新生嬰兒獎勵金”等措施,而今次新措施則有望完善鼓勵生育的“組合拳”,進一步紓緩有意生育家庭的實際經濟壓力,“這也突顯現屆政府對扭轉少子化問題的重視與決心,積極引導人口結構朝向更健康方向發展。”
在人才政策上,周文港表示,早在2022年,他聯同其他“G19”議員發布《保持香港優勢,增強發展動能:全面檢視及落實人口和人才政策》共同倡議書,提出包括制訂港版“高潛力人才簽證”、重新推出“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提升職專教育認受性及學位化進程、放寬以至撤銷專上程度非本地生限額在內的13項建議。其後,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推進並持續優化“高端人才通行證計劃(高才通)”、推行“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2.0”,以及放寬“八大”非本地生限額等組合舉措。截至2025年8月底,不同的人才入境計劃累計收到超52萬宗申請、獲批超35萬宗,經人才計劃入港的受養人累計近22萬人,這些立竿見影的改變,對優化人口結構、補充青年群體與培育勞動力起到“量”的支撐。此外,近年的《施政報告》明確提出要發展應用科學大學(應科大),這也是周文港及團隊一直在提的議案,他表示,應科大旨在培養更多應用型與技術型人才以匹配產業發展需求,不僅服務香港,其輻射範圍亦同時面向國家與周邊地區。
今年9月,國際管理發展學院發布《2025年世界人才排名》,香港位列全球第四、亞洲第一,這是香港歷來最高成績,在他看來,這是特區政府“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政策實效顯現,以及發展國際專上教育樞紐建設所帶動的人才“源頭供給”的成果落地。周文港相信,在有效的國安屏障和“愛國者治港”制度落實後的保障下,香港對外來人才的吸引力定會越來越強。他表示,未來會持續在人口人才政策上下功夫,倡議政府設立招攬“頂尖人才”的專班、推行新一輪“傑出創科學人計劃”及推動自資院校與北都發展布局同頻共振等,加強全球吸收頂尖人才,提升人才續簽留港率與城市黏性,鞏固“教育—人才—產業”的流動循環。
青年向上流動和人心回歸
首要是“先安居”
不同於“高大上”的人生規劃和“從哪裡來、到哪裡去”等哲學問題,周文港在青年議題方面的視角,聚焦在更接地氣的一面——“安居樂業,先安居”,他說,青年有樓在手,“心都會安定一點”。
周文港表示,在香港,月薪兩萬不到的大學畢業生,住房租金常佔收入一半,比例近乎“舉世少見”。要促進青年向上流動,教育固可提升能力,但如不解決住房,財富與社會地位難以拔升,“我們發現香港過去一段時間的‘向上流動階梯’特別在‘居屋’環節出了大問題”。
據介紹,香港住房升級鏈是“公屋—居屋—私樓”,居屋是由公屋到私樓的中轉站,也是很多香港人“上車”的關鍵一步。而事實是,基於房委會對於二手未補地價居屋的“按揭貸款保證期”長期僵化在“30年減樓齡”的約束,房委會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流轉速度極慢,眾多基層公屋家庭、青年“白居二”(白表居屋第二市計劃)中籤者“望門輕嘆”。“全港約有352,000套居屋,九成樓齡高於20年,其中四成更高達30年,換句話說,實際可交易的僅約一成,等於將居屋這個向上流動階梯‘凍結’了”。為了解開這“結”,周文港及其團隊聯合“G19”裡熟悉保險、銀行、建築、測量、都市規劃及園境的議員(包括陳健波、陳振英及謝偉銓等議員)推進爭取,建議當局將二手未補地價居屋的按揭貸款保證期,由“30年減樓齡”(二手居屋/綠置居單位的按揭保證期最長30年)放寬至“60年減樓齡”,以大幅釋放二手居屋供應。最終,特區政府在2023年《施政報告》拍板,於2024年3月1日起實行“50年減樓齡”;據統計,2024年,居屋第二市場交投數字超過高達近4,300宗,是自2002年有紀錄以來首次衝破四千宗大關,“這相當於成功幫到四千多個公屋和白表家庭置業,以及間接幫到數以萬計個居住於不適切住房的基層家庭,因為原有公屋居民騰出單位、向上流動而得以提早入住公屋”,周文港不無激動地表示。
了解其少時經歷的人,不會質疑這份激動下暗湧的真情。“我在板間房和公屋住了20幾年,從板間房到公屋,公屋到居屋,居屋到私樓,我經歷了房屋階梯的每一級,小時候我就立志總有一天要帶爸爸媽媽離開公屋。”在他的視角裡,“青年+房屋”不單是一段成長故事,也不只是一個政策組合,更是一條應該被不斷複製的向上流動通道,他感歎道,“每個年代都有每個年代的難題,我大學畢業那會兒找工作也很難,投出一百多份履歷,才收到七、八個回覆。”但在進行“在職貧窮 ”的深入研究後,周文港表示,香港青年負重成因,主要來自房租過高,“只有把經濟搞好,創造相對更高收入的崗位,也要解決好房屋問題”,“我負責任地說,‘二手未補地價居屋按揭貸款保證期’這條通道已經打通,本屆立法會與特區政府已在根本上改善了青年向上流動的通道”。現在的青年人可以更加自信地書寫自己的成長故事,“當然還能更好,這是需要各方共同努力”。
此外,他還聯合“G19”議員成功爭取“白居二”名額由原來4,500個,增至最新《施政報告》宣布的7,000個配額(近三成分予40歲以下青年),並優化印花稅階梯,進一步降低青年與基層家庭“上車”門檻。與此同時,周文港表示,居屋市場的流通性增加,亦將帶動銀行、保險、律師、建築(包括裝修及室內設計)等上下游產業的經濟活力。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周文港對房屋問題的關注或許主要落點在青年階層,卻也遠不止於此。
“你看過內地電視劇《人世間》嗎?”他突然問起,這一部在2022年大火的現實主義題材電視劇,以一個小家庭的生活軌跡為線索,描繪出中國社會將近半世紀的巨大變遷,感動了億萬觀眾。周文港提醒,這劇中有描述棚戶區改造的情節,“香港的寮屋區就相當於內地的棚戶”,周文港緩緩說道。
眾所周知,香港地少人多,居住空間緊絀,而寮屋可謂本地居住形態中最惡劣類型之一。立法會議員的職責之一,就是處理市民申訴並在必要時督促政府採取補救行動,一位出身板間房、深知“住屋之苦”的議員,在遇到此類個案時自然不遺餘力。周文港舉例,他曾跟進過涉約1,500人的茶果嶺寮屋區重建個案,他分別在2023年3月、5月及7月多次與政府多個相關部門交涉,最終在2023年8月,當局回覆並採納其部分建議,以避免受影響居民要短期內多次搬遷的困擾,並能儘早安居樂業,也能提升效率、避免浪費公帑。
此外,2025年,他以立法會教育事務委員會主席身份出席一個特別會議,聆聽多個基層家長團體對取消2,500港元學生津貼的擔憂,他以自身成長經歷向各位家長作出勉勵,並現場派發由其團隊提前整理出來的近20項即時可申領的學生支援信息,協助轉介紓困,化解了基層家庭對特區政府、尤其是教育局的誤解。
不論是跟進寮屋區家庭的“重生”,還是協助基層家庭取得支援和津貼的“再生”,周文港表示,民生是市民幸福之基、社會和諧之本,他與行政長官李家超的施政理念一致——關切基層、貼近民意、回應訴求,以扎實的從政風格推動與市民同行的政策落地與不斷完善。在此基礎上,周文港強調,民生發展不是“等比例放大”,而是要“推動整體階層和社會向上流動”、並從打通流通階梯開始。不論是改革居屋還是關注寮屋,積極保障市民有瓦遮頭的磚墻下,守護市民的生活尊嚴與上行機會,及早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一切以一份推己及人的同理心與責任感開始。
在這個框架下,他也積極參與重建市場信心與制度配套,在接收到一眾工商、專業界代表對其的建議後,周文港先後就振興香港股市、樓市打造了一套“組合拳”:提出與內地深化互聯互通機制等以振股市;建議樓市“全面撤辣”、並調整從價印花稅稅階等刺激樓市。周文港表示,相關議案最終在立法會獲大比數通過並逐一落實。
採訪行至尾聲,被問及對自己的要求及工作展望,周文港吐出9個字:“察實情、建諍言、獻良策。”他指出,在百年未有大變局的加速演變下,時代與社會正迅速更新變化中,就如從事政策研究,以往倚賴“數百上千份問卷”的調研已不敷使用,必須運用大數據挖掘掌握最新、最廣的民情民意。唯有在數據與實地考察相互驗證中把脈真問題,方可將政策研究轉化為可協助行政長官和特區政府依法施政的嶄新、可落地制度與措施。作為一個“經濟及教育政策研究”學者,如此才不止於“研究政策”。談及未來,周文港表示,自己仍將繼續以“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為座右銘,以專業、務實、理性回應民意,讓每一份政策建議成為香港 “由治及興”征程上的堅實腳印,不負國家囑託與香港市民的信任。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