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對施政報告2025主要教育政策的回應-紫荊網

香港教育專業發展促進會對施政報告2025主要教育政策的回應

日期:2025-09-26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一、愛國主義教育

《施政報告》提出多項具體措施,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和設施建設,並致力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在課程方面,將優化高中中國歷史及歷史科課程,融入愛國主義教育元素,並於初小至高中四個學習階段更新國家安全教育課程,將國家概況、總體國家安全觀、《憲法》、“一國兩制”、《香港基本法》與國家安全,以及相關權利與義務等內容融入各學科。此舉旨在加強學生對國家的認識,並理解“一國兩制”對香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除課程改革外,報告強調特區政府將與愛國團體緊密合作,通過全方位學習的理念,增加學生參與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機會,特別是組織香港學生前往內地參訪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本會喜見教育局正逐步深化推行愛國主義教育,不過上述政策措施仍存在若干局限。例如,在優化高中中國歷史及歷史課程後,選修相關科目的學生人數尚未普及,受惠學生範圍有限。此外,新修訂的國家安全教育課程框架雖建議各科加入相關元素,但各校在課程整合程度、教學實施質量及評估機制等方面存在差異,即使透過重點視學進行檢視,仍難以全面保證所有學校的教育成效。

在活動方面,雖然與社區團體合作推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的數量有所增加,但並未確保所有學生均能平等參與。至於內地考察活動,雖有助學生了解國家發展並提升參訪興趣,然因缺乏教師在過程中的有效引導與輔助,對培養學生愛國情懷的成效仍待提升。

愛國主義教育的核心在於培養學生對國家的情感認同。因此,本會建議在課程設計、活動規劃及社會參與各層面,優先加強校長及教師的培訓工作,透過教育工作者自身對國家的情懷,以言傳身教的方式傳承愛國價值觀。同時,教育局須嚴格把關教育質量,並強化內部公務員隊伍推動相關工作的使命感,以促進局方與學校之間的協作成效。在推動學生層面的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特區政府應優先與具豐富學生工作經驗的愛國團體合作,以確保資源投放的成效與可持續性。

二、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

本會欣見政府以試點形式,容許直資學校申請上調班級數目及每班學生人數,透過學生自資入讀模式,加大錄取非本地學生的比例。期望在試點計劃順利推行後,相關安排可擴展至資助學校。

在推廣香港中學文憑試課程方面,本會認為政府可採取更積極措施。文憑試作為全球唯一以中文作答並獲國際認可的考試,近年越來越多內地學生參加,由深圳、大灣區以至北京的公辦學校均開辦相關課程。家長願意承擔每年十五至二十萬的學費讓子女修讀文憑試課程,反映該課程作為香港中學教育體系的核心,具有一定優勢。

然而,內地開辦的文憑試課程質素參差,學生多以自修生身份報考,學校缺乏監管與支援,難以建立家長對教育質素的信心。今年考評局已為內地提供文憑試課程的學校(包括獲批為“與考學校”者)舉辦交流活動,並首次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設立考場,屬良好開端。

為進一步提升國際認受性,本會建議考評局參考國際文憑課程(IB),為提供文憑試課程的學校建立認證機制,並為教師提供培訓,確保課程質素與標準獲國際認可。只有獲考評局認可的學校才可提供文憑試課程及保送學生應考,從而加強監管與支援,提升家長信心。

根據國家教育部數據,2025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達1,335萬,創歷史新高。若有百分之一考生轉考文憑試,人數將達13萬,遠超目前約5萬名考生規模。提升文憑試的國際認受性,關鍵在於擴大考生基礎並確保課程質素。目前國際上廣泛認可的中學課程包括國際文憑課程(IB)、高級學術課程(AP)、中等教育普通證書(GCSE)及劍橋國際考試(CIE)等。香港中學文憑課程具潛力成為其中一項優質選擇,提供多元學科以適應不同學生需求。現正是推廣香港教育品牌的良機,向國際社會展示香港中西薈萃的教育特色,並傳播中華文化。

長遠而言,考評局可參考英國劍橋大學將GCSE衍生成IGCSE的做法,推出國際版文憑試,融入跨文化元素與全球議題,增強課程的國際適用性。此外,可考慮將文憑試由每年一次增至兩次,為全球考生提供更大便利,從而吸引更多考生報讀。

香港教育界可把握適齡學生減少的契機,運用現有資源推動教育品牌化、產業化與國際化,面向東南亞、內地及全球招生,開拓教育市場。透過上述改進,文憑試將能更好地滿足學生需求,培養具國際競爭力的人才,並在全球範圍內獲得廣泛認可。

三、完善教師註冊機制

近年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致力提升教育質素,強化教師團隊的專業水平。《施政報告》提出完善教師註冊機制,研究修訂《教育條例》,引入執業證書制度與定期更新要求,以確保所有任教於香港學校的教師均為“適合及適當人選”。政策初衷在於提升教育質素與保障學生福祉,本會對此表示支持。香港教師素來專業盡責,本會相信絕大多數教師均符合相關要求。以下就相關方向提出具體建議。

釋除業界疑慮:盡快公布細節與過渡安排

現行《教育條例》已賦予教育局權力處理教師註冊事宜。教育局近年亦推出《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及培訓要求,明確教師專業發展與操守標準。引入執業證書制度可視為現有機制的整合與延伸,教師無需過度憂慮。惟教育局宜盡快公布執業證書的具體細節,包括續期條件、審核機制及過渡安排,以釋除業界疑慮。

銜接現行框架,簡化行政程序

本會建議,執業證書的要求應與現行教師操守及專業發展框架銜接。教師操守方面主要參考是否干犯刑事罪行及違反《教師專業操守指引》;專業發展方面則考慮教師學歷、師資訓練、教學經驗,以及是否通過基本法及香港國安法測試,並完成指定周期內的專業進修活動,無需另設執業資格考試。

續期程序應盡量簡化,避免重複行政工作。教育局可善用現有電子平台(如e-Services Portal),讓教師申報相關資料,由學校審核確認。透過數碼化管理整合教師資料、刑事紀錄及操守紀錄等,可提高續領效率,減少紙本作業。

設立重返機制,保障教師權益

若教師未能符合持續進修要求或因故暫停教學,本會建議設立重返機制,允許教師在指定期限內補修培訓時數,重新符合執業條件。對於正接受調查或紀律程序的教師,建議採取彈性處理原則,先發出有限期執業證書,待程序完成後再作最終決定,避免一刀切取消資格。

四、學生精神健康支援

《施政報告》以“識別、介入及治療”為策略,推行以學校為本的三層應急機制,並將該機制擴展至小學四年級至六年級,以便及早識別有需要學生並提供支援。此外,政府資助福利服務機構為駐校社工提供處理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專業培訓,並透過《4Rs精神健康約章》和《精神健康職場約章》將精神健康推廣至社區層面,設立獎勵計劃肯定相關人員貢獻。

然而,儘管政府增加培訓資源並設立獎勵機制,隨著三層機制擴展至小四至小六,而有精神健康需求學童數量未見明顯回落,目前駐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的比例仍難以應付需求。此外,學童精神健康問題的根源往往與家庭結構及生活環境相關,現行政策主要以學校為中心,較少針對家庭開展早期介入和預防性工作。

本會認為,除考慮增加駐校社工及教育心理學家外,可引入受過專業培訓的輔導員,舒緩人手壓力並為有初期需要的學童提供支援。同時,應建立跨部門數據互通機制,整合家庭出入境紀錄、收入狀況、健康資料及犯罪記錄等資訊,運用大數據及人工智能技術,識別可能出現精神健康需求學童所處的家庭,從而安排專業家庭社工主動聯絡、介入並進行長期追蹤。

五、數字教育發展

《施政報告》預留20億元支援中小學推動數字教育,重點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核心課程,並訂立相應學習框架,同時引入企業資源促進教育與產業接軌,本會對此表示肯定。

在加強教師AI培訓方面,教育局尚未說明具體培訓內容與實施方式。若沿用過往外判培訓模式,由缺乏前線教學經驗的機構負責,所投放資源的成效可能未如理想。另一方面,各校在AI教育的硬件與軟件配套方面存在差異,可能影響教學質素與公平性。

為配合各校實際情況並推廣成功經驗,建議教育局舉辦“傑出AI教案表揚計劃”,或在“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中新增人工智能教學範疇,彙整並推廣優秀教學案例,供各校教師參考實施。此外,AI素養課程雖具長遠教育功能,但參考內地及西方國家限制校園使用智能手機的政策,香港應及早與教育界和科技界合作,制定校園使用人工智能的指引與守則,防範潛在濫用問題。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羅皓天 校對:但紅玲 監製:廖國良
中國移動熱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
【紫荊專訪】有為政府與高效市場 共譜創科新篇——訪香港特區政府創科及工業局局長孫東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6周年招待會在京舉行 習近平發表重要講話
孫東:香港創科既要緊貼國家,又要“頂天立地”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