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許煜
午後的香港立法會大樓會議室,陽光透過落地窗灑在木質桌面上,陳沛良身著深色職業西裝,言談間既有保險業“老行尊”的沉穩與專業,又不失為民發聲的熱忱與赤誠。 從上世紀70年代踏入保險行業,到2021年擔任香港立法會議員,近半個世紀以來,他始終以“守護”為準則——守護香港保險業的規範發展,守護香港市民的福祉未來。憑藉數十年積累的近乎“行業活字典”的專業經驗,他在四年立法會任期中提出了多項直面香港民生問題的動議和倡議,引發了廣泛關注與共鳴,展現了香港專業人士回饋社會、參與治理的責任與擔當。

保險業“築規者”:守護行業穩健前行
陳沛良上世紀50年代末出生在香港一個基層家庭,童年時代一家六口擠在唐樓一個小空間里,放學還要幫媽媽車衣送貨做家務。“即便這樣也沒感覺到窮和累,反而覺得每天很充實,很開心。”中學時入讀傳統愛國學校香島中學,陳沛良回憶在此深受家國情懷和愛國主義熏陶,因此長大後選擇加入中資機構中國太平,這是中國唯一一家管理總部設在境外的中管金融企業。入行至今近50年,他從沒變換過工作,現在仍是中國太平保險(香港)有限公司總經理。不管是彼時的職業還是後來的公職,陳沛良的愛國愛港情懷一脈相承、初心未改。
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保險業正值起步發展關鍵時期,年輕的陳沛良懷著好奇以及對“規避風險”理念的認同踏入了這一行。“選擇保險行業,源於一份‘為他人抵禦風險’的初心。”回憶入行機緣,陳沛良的眼神充滿感慨。
彼時的香港保險市場尚處於“粗放生長”階段,制度不健全、規範不完善,產品種類單一、公眾認知度低,不少從業者都是“摸著石頭過河”。陳沛良選擇從基層崗位做起,挨家挨戶推廣產品,耐心向市民解釋“規避風險”和“家庭保障”的意義。憑藉勤奮、拼搏以及對行業的熱愛與洞察,陳沛良很快從一線崗位成長為業內權威。“保險的本質是保障與風險管理,關乎家庭的生活穩定,也關乎社會經濟的長遠健康。”陳沛良這樣總結自己的從業理念。同時,他也敏銳意識到,這一行業要長遠發展,必須有健全的法律法規作支撐。
此後數十年的管理崗位上,包括擔任香港保險業聯會主席期間,陳沛良始終將“推動行業規範化”作為核心目標。他積極參與多項行業條例的制定與修訂,推行保險從業人員資格認證標準、行業自律和法規現代化建設,與同行一起建立起一套科學、透明且與國際接軌的監管體系。如今,香港已成為全球重要的金融保險中心之一,保費收入與價值拓展穩居亞洲前列,這背後離不開像陳沛良這樣的行業“築規者”的默默付出。“保險業的核心是‘信任’,只有規則清晰、監管到位,才能讓市民和投資者放心投保,充分保障行業行穩致遠,更好助力香港經濟循環,社會有序發展。”
令人欣喜的是,9月17日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了多項與保險業密切相關的金融措施,很大程度上回應了陳沛良過去四年在議會內外提出的觀點與建議,不僅彰顯了保險業在促進香港經濟發展、推動資金融通和強化風險管理方面所發揮的重要作用,也展現了陳沛良對行業發展和香港社會發展的深刻洞察與貢獻。
立法會“發聲者”:聚焦民生急難愁盼

2021年,陳沛良循選舉委員會界別成功當選香港立法會議員,開啟了“跨界”履職之路。“從保險業到立法會,身份變了,但‘為市民服務’的初心沒變。”陳沛良強調:“從‘職業’到‘公職’,是服務舞台的擴大,踐行初心使命的升級。作為立法會議員,不僅要關注行業發展,更要傾聽市民的心聲,解決民生領域的‘急難愁盼’問題。”四年履職期間,他始終兢兢業業保持著高度責任心,以專業知識和豐富經驗投入到政策制定、民生服務和施政監督中,並提出多項具深遠影響力的動議和倡議,包括《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和《關注中產養老需求,構建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等,直面社會深層次問題,備受各界讚譽。
談到《改善兒童和青少年精神健康》,陳沛良表示:“青少年是香港的未來,他們的心理健康直接關係到社會的長遠發展。但近年來,學業壓力、家庭關係和社會環境等對青少年的影響越來越大,諸多因素疊加,導致青少年情緒問題頻發,令人痛心。 ”
他的動議直指痛點,建議將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必修課程;設立24小時輔導熱線;特別強調推動社會對青少年心理問題“去污名化”:“一個孩子的崩潰,可能源於長期無人傾聽的痛苦。我們必須建立一個包容的環境,讓孩子們敢於求助。”他講述了一位中學生因未能及時獲得輔導而釀成悲劇的案例,語氣沉重卻堅定:“這份動議不僅是政策建議,更是對生命價值的呼喚。”他的建議得到政府積極回應,現時已於三個地區康健中心推出先導計劃,深入社區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評估,及早跟進和轉介高風險個案。
在另一份引發廣泛社會共鳴的動議《關注中產需求養老,構建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中,陳沛良與香港城市大學大灣區研究中心合作,通過詳實的市場調研和大數據分析,揭示了香港中產這一社會“夾心階層”所面臨的康養困境:香港是個老齡化社會,養老資源分配嚴重不均。中產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中堅力量,卻在現行社福政策中經常被忽視,是一群“交稅多、福利少”的典型代表,不僅中年時要面對“上有老、下有少”的生活壓力,退休後還要面臨養老的諸多挑戰:既不符合政府公援條件,又難以負擔高端私營服務。“許多人以為中產階層養老無憂,但實際上,長壽風險、通脹壓力、醫療不足和服務缺失等現實問題,正在不斷侵蝕他們的積蓄和資產。”
陳沛良從保險精算角度分析:“我們需要構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高質量康養生態體系,讓包括中產在內的長者們可以有保障、有尊嚴地養老。” 他在動議中針對性地提出了系統性解決方案,包括:養老金融支持、樂齡科技應用、精神質素提升、醫療資源共享、服務標準認證、權益保障管理等,並呼籲政府成立“長者康養政策工作小組”,展開全面調研,出台系統政策,“比如稅收減免政策,鼓勵年輕中產未雨綢繆配置養老金融產品,破解‘香港中產退休返貧’魔咒。”
這一動議廣獲中產家庭和專業團體的響應和支持,被譽為“當下最及時最必要的動議”。9月17日,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提出:政府將成立“社會高齡化對策工作組”,由政務司副司長帶領各政策局制訂對策,涵蓋安老、醫療、房屋、文化康樂、樂齡科技等。對此陳沛良深感欣慰:“政府對這一動議響應之快速,遠超自己預期,同時亦深受鼓舞。”
面對各界褒獎,他一如既往謙虛:“保險業的核心是風險管理和長遠規劃,這與政策制定邏輯相通。”從經濟騰飛時的行業規範,到深層次改革的民生關懷,他始終以數據為依據、以經驗為依託。 他的兩份動議,不僅是政策建議,更是對社會價值的重申: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取決於它如何善待弱者與長者;一座城市的未來,根基在它如何培育青年、保護中產。
正如陳沛良所言:“專業人士從政,不是為了權力,而是為了責任。”這份責任,推動著他在保險業深耕半世紀,在立法會為民發聲,為港建言,也將推動著他繼續以專業與民生並重、理性與溫暖並存的風格,為香港繁榮穩定貢獻力量。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