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專訪】霍啟剛:全運之橋築就灣區同心路-紫荊網

【紫荊專訪】霍啟剛:全運之橋築就灣區同心路

日期:2025-10-02 來源:紫荆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本刊記者 王慧娟

將於2025年11月在粵港澳大灣區舉辦的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十五運),不僅是一場體育盛事,更是一次制度創新與人心相通的實踐歷程。作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特區立法會議員,霍啟剛始終站在灣區融合的前沿,他將十五運視為檢驗大灣區協同發展的“試金石”,更看作是向世界展示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窗口。

9月11日,香港理工大學與中國香港體育協會暨奧林匹克委員會共同主辦、中國香港體育聯盟合辦講座,港協暨奧委會副會長、中國香港奧林匹克學院主席及理大校董會成員霍啟剛擔任主講嘉賓,分享推動香港體育發展的豐富經驗,以及對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的展望(受訪者供圖)

賽事為媒開創灣區融合新範式

“全運會的意義早已超越體育本身,它是推動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的最佳實踐場。”霍啟剛的話語中充滿對這一歷史機遇的深刻洞察。在他看來,2024年粵港澳公路自行車測試賽創造的“數字化通關”“一賽三地”模式,正是制度創新的展現。賽事從珠海出發,經澳門、港珠澳大橋至香港再返回珠海,三地通過技術手段實現了賽事銜接機制的無縫對接,這種突破行政壁壘的探索為全運會的成功舉辦奠定了堅實基礎。

霍啟剛坦言,“作為首次承辦全運會的城市之一,香港結合自身國際化優勢,推出多項創新設計。例如,在跨區域協調機制方面實現突破,粵港澳三地成立聯合籌備委員會,實現資源共享和政策對接;公路自行車和田徑馬拉松兩個項目首次以跨區域形式舉辦,充分體現大灣區融合。由香港承辦的8個競賽項目及1個群眾賽事項目中,劍擊是香港強項。希望今後可以將跨境比賽辦成一年一度的特色項目,三地也可以在未來繼續聯合申辦諸如女子世界杯等國際性賽事。”

本次全運會,香港承擔著8個項目的競賽任務,其中3個將在啟德體育園舉行。這座現代化體育場館與紅磡體育館、香港單車館等共同組成了展示香港城市風貌的“體育窗口”。霍啟剛強調,鐵人三項在維多利亞港的舉辦,不僅可以讓運動員感受到維港風情,更可以讓世界透過這次賽事看到大灣區的活力與魅力。而超過3萬名志願者的踴躍報名,彰顯了香港社會對參與國家盛事的熱情,成為“民心相通”最鮮活的實例。

另外,本次全運會香港的場館設施堅持“可持續賽事”理念,主要利用現有場館進行綠色升級,避免大規模新建。例如,香港體育館通過使用特殊塗層,以較低成本改善室內熱環境,降低空調耗能並且實現節能減碳。

“粵港澳三地在協同籌備中,透過體育紐帶實現資源高效整合,例如共享場館、人才培訓和宣傳資源,三地政府成立聯合工作小組,協調賽事日程和後勤支持,這些協同經驗,對大灣區其他領域如文化、旅遊和科技合作有借鑒價值,能促進政策互認、資源互補,推動區域融合發展,累積經驗,讓大灣區在不同方面更緊密合作”,在霍啟剛的規劃中,全運會的後續效應將持續釋放。他指出:以賽事為契機,探索建立粵港澳高水平運動隊共享訓練基地服務機制,支持三地運動員跨區適應場地,這種資源共享模式不僅能提升競技水平,更能培育“一家人”的灣區共同體意識。“我們要把大灣區這個‘蛋糕’做大,讓每個城市都能發揮優勢,形成‘1+1>2’的融合效應。”他的話語中蘊含著對區域協同發展的深遠思考。

青春力量培育灣區文化新認同

“體育是凝聚青年人的天然紐帶,尤其是當滑板、霹靂舞這些潮流項目進入全運會,我們看到了傳統文化與青春活力的完美融合。”霍啟剛敏銳地捕捉到賽事與青年的緊密聯結。在他推動的“全力支持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奧林匹克主義教育計劃中,校園嘉年華活動讓青少年近距離感受體育精神,而新增的潮流運動項目則成功吸引了年輕一代的關注,為全運會注入了“Chill風”的青春氣息。

這種文化認同的培育並非偶然。霍啟剛指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2035年多元文化進一步交流融合”的目標,而體育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最佳路徑。他以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為例,建議將這類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賽事延伸至大灣區的其他城市,形成“一賽多站”模式,既發揮香港“超級聯繫人”的優勢,又帶動整個灣區的文旅經濟發展。在他看來,240小時過境免簽政策的實施,使外國遊客能夠通過體育賽事這一載體,更深入全面地了解中國文化和灣區的魅力。

嶺南文化的傳承創新在霍啟剛的規劃中佔據重要位置。他主張深挖武術、龍舟、龍獅等傳統體育項目的文化內涵,通過賽事展演講述葉問、容國團等體育名人的愛國故事,讓青少年在運動中感悟文化根脈的傳承。“當香港青少年為國家隊運動員加油的時候,當粵港澳選手共同訓練一起備戰的時候,這種情感的聯結會自然地生長。”霍啟剛的眼中閃爍著對未來的期許,他堅信體育能夠超越任何障礙,成為最真摯的“民心相通”的催化劑。

戰略引領構建體育產業新格局

站在國家發展的高度,霍啟剛將十五運視為建設“體育灣區”的起點。他提出打造“三地三中心”示範點的構想,涵蓋重大賽事承接地、體育組織總部集聚地、高水平訓練基地等六大核心功能,推動體育與醫療、科研、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在他的藍圖中,廣州成為國際體育賽事中心,深圳打造國際著名體育城市,香港建設國際體育盛事之都,澳門發展賽車運動,每個城市都形成自己獨特的體育名片。

南沙作為大灣區的幾何中心,被霍啟剛寄予厚望。他建議廣州南沙可以成為體育教育和體育產業發展的核心區域,通過引進高水平體育院校,推動產教融合,構建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同時打造大灣區奧林匹克學院,培養教練員、體育經紀人等專業人才。“我們不僅要舉辦賽事,更要構建完整的體育產業鏈,整個灣區配合,以提升中國在國際體育舞台的話語權。”這種產業思維與戰略眼光,讓體育成為推動灣區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全運會的成功舉辦將堅定我們推動粵港澳聯合申辦國際賽事的信心。”霍啟剛建議屆時借鑒全運會經驗,爭取2031年女足世界杯的聯合主辦權,通過大型國際賽事促進灣區“一程多站”旅遊模式的完善,並形成長遠的商業動能。“從全運會到世界,我們要一步一個腳印,讓大灣區成為世界矚目的體育盛事灣區”。在霍啟剛看來,這不僅是體育產業的升級,更有助於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從豐富“一國兩制”的實踐看,香港參與承辦全運會,成為展示國家發展成就和彰顯制度優勢的重要窗口。透過這一平台,我們向世界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和粵港澳融合的成果,突出香港在國家發展中的獨特角色。增強香港市民國家認同感,激發市民體育熱情,感受國家頂尖運動員風采,強化民族凝聚力,讓市民更深刻體會到“一國兩制”的優勢。

“粵港澳三地共同承辦十五運,這不但是國家對香港信任的體現,更是構建推動區域體育合作、提升本地體育水平的平台。希望全港市民能夠齊心關注全運會,積極參與不同形式的體育活動,共同打造一場屬於我們每一個人的體育盛事,展現香港熱愛運動、團結向上的精神。”霍啟剛藉著十五運的契機,以體育為筆,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藍圖上書寫著“同心同源”的故事。他堅信,十五運創造的經驗將成為“一國兩制”實踐的新成果。在這條“以體育促融合,以融合謀發展”的道路上,從體育精神培育的家國情懷,終將匯聚成推動灣區建設的磅礴力量。

(本文發布於《紫荆》雜誌2025年10月號)

來源:紫荆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孫藝寧 校對:劉可熠 監製:張晶晶
臨時撥款法案在參院再度受阻 美政府“停擺”將繼續
“北香港”建設提速 第三條連接內地鐵路啟動
全國鐵路連續4天日發送旅客超1800萬人次
哈馬斯回應美國“20點計劃” 特朗普:立即停止轟炸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