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荊論壇】劉兆佳:香港應全力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 更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紫荊網

【紫荊論壇】劉兆佳:香港應全力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 更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

日期:2025-10-09 來源:紫荊 瀏覽量: 字號:
分享到
用微信掃描二維碼

《紫荊論壇》專稿/轉載請標明出處

 

劉兆佳|全國港澳研究會顧問、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榮休講座教授

 

6月30日,中央政府駐港聯絡辦主任周霽在香港各界慶典委員會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8周年活動啟動禮上致辭時表示:香港要「發揮獨特優勢,全力拓展開放發展的新空間。」香港擁有中西合璧的多元文化、與世界接軌的制度規則等獨特優勢,在深度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同時,要進一步深化國際交往合作,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在高水平開放中實現更好發展。

 

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是香港的現實需求
 

當前,香港正在從「由亂及治」向「由治及興」邁進。在回歸後的頗長一段時間,香港的管治遭受「反中亂港」分子和外部勢力的干擾和破壞,致使香港的發展裹足不前,不斷激化香港的內部矛盾,也損害了香港的國際聲譽和地位,讓香港難以在「一國兩制」下發揮獨特優勢為國家的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為了徹底平息香港的長期亂局、實現「愛國者治港」、重塑香港的政治格局、推進良政善治、堵塞香港威脅國家安全的漏洞、構建一個有利於香港未來發展的政治環境和重建香港的國際形象和地位,中央果斷出手,制定和實施《香港國家安全法》,從根本上改革香港的選舉制度。

 

11页
第十屆「一帶一路高峰論壇」於9月10至11日舉行,以「合作求變 共建未來」為主題,吸引約6,200名來自政商界翹楚、企業和全球媒體等代表參與,共同慶祝十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實踐成果

 

儘管香港內部的動亂因素已經基本上消除,但外部勢力依然企圖通過壓縮香港的國際發展空間來窒礙香港的發展。近十多年,隨著美國把遏制和與中國脫鈎作為美國對華政策的主軸,美國越來越把香港作為中國崛起的「幫凶」,對香港的態度也愈趨負面。簡單而言,香港的繁榮、穩定和發展已經不再符合美國的利益。一些美國政客、學者和媒體不停地詆毀香港的人權、自由和法治狀況,在國際上不斷抹黑香港的形象,慫恿投資者從香港撤資,阻止美國資金到香港投資,禁止尖端科技產品出口到香港,不承認香港在中國享有特殊地位,威脅關閉香港在美國的經貿辦事處,向香港出口到美國的貨品徵收與內地同等關稅,否定香港的單獨關稅區地位等。可以預期,美國和其一些盟友打壓和在國際上孤立香港的行動日後還會源源不斷,特別是針對香港作為「一帶一路」沿綫國家的樞紐和正在加速推進的人民幣國際化過程的重要平台的打擊。

與此同時,西方特別是美國也在加大力度、無底綫地遏制、封鎖、打擊和孤立中國,尤其表現在貿易和科技領域。美國視中國為必須遏制的「戰略對手」(「Strategic Competitor」),歐盟則將中國同時界定為「合作夥伴」(「Cooperation Partner」)、「經濟競爭者」(「Economic Competitor」)和「系統對手」(「Systemic Rival」)。無論用何種定義,美西方實際上是認定中國的崛起威脅它們的利益、威脅它們的安全、衝擊它們的價值觀和縮小它們的朋友圈,所以在國際上遏制和孤立中國是它們的戰略重點。美西方對中國的貿易戰、關稅戰、出口和投資管制、貿易制裁等都是相關的手段。美西方也不斷出台各種政策與措施拉攏全球南方的國家,企圖削弱它們與中國的聯繫與合作。美國尤其排斥與敵視「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組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中國倡導的合作機構。「一帶一路」倡議更被美國污衊為中國意圖獨霸歐亞大陸、把美國從亞洲驅逐出去並在國際層面孤立美國和最終稱霸世界的戰略。中國銳意推行的人民幣國際化更被美國視為顛覆美元乃至美國霸權的利器,因此必須遏止和摧毀。最近,美國總統特朗普更揚言威脅金磚國家不要試圖發行「金磚貨幣」來動搖美元的國際地位,否則便要向它們徵收巨額關稅。

在新的愈趨險惡的形勢下,無論國家還是香港都有開拓和擴大國際發展空間的迫切需要,從而減少對美西方的依賴,加強對美西方的反制能力,並從三方面積聚長遠發展的動力。對香港來說,拓展開放發展的新空間有兩重意義。其一是與國家一起開拓新的國際經濟空間,特別是推進新的經濟全球化和自由貿易以及反對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其二是融入國家經濟發展,讓香港獲得新的發展機遇和動力。無論是對內或者對外,香港都必須對接好國家發展戰略、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是在新的歷史階段中,香港在參與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大偉業中的核心任務,也是香港彰顯其「一國兩制」獨特優勢和貢獻國家發展的難得機會。

過去一段時間,中央已經明確要求香港在內地和海外積極拓展開放發展的新空間,此舉乃香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特別是對外開放戰略的關鍵行動。2024年7月18日,二十屆三中全會上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發揮『一國兩制 』制度優勢,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地位,支持香港、澳門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健全香港、澳門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

2024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澳門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重要講話中,希望澳門「著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健全在國家對外開放中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主動對接國家重大戰略,不斷提升國際競爭力」,「積極投身高質量共建『一帶一路 』,擴大國際『朋友圈 』,打造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重要的橋頭堡」,「吸引更多國際資源」,「用好中西薈萃的文化優勢,促進國際人文交流,講好澳門故事、中國故事,打造中西文明交流互鑒的重要窗口」。這既是對澳門提出的希望,也是對香港的囑託。

2025年6月21日,中央港澳辦主任夏寶龍在香港國安法公布實施5周年論壇上更清晰具體提出:「香港要充分運用好中央的支持政策,主動對接共建『一帶一路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等國家戰略,加快推進北部都會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著力打造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平台,大力拓展國際網絡,繼續鞏固與傳統市場聯繫,積極開拓中東、東南亞、拉丁美洲等新興市場。大力引進海外高精尖緊缺人才到香港發展,打造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國際高等教育樞紐。維護自由開放的營商環境,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歡迎世界各地的投資者和朋友們,切實為他們解決在港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和問題,讓更多資本、技術、人才在香港這塊寶地成就價值與夢想。」

 

對香港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的幾點建議

 

在香港未來的發展戰略中,積極運用「一國兩制」的優勢、強化香港的國際大都會地位、用好基本法賦予香港的外事權力、用好香港的廣泛國際聯繫、用好中央給予香港的大量優惠政策和挺港措施、進一步擴大深化香港與內地和世界的聯繫等,都是確保香港能夠持續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和民生改善的不二法門,惟其如此,香港才能在新時代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中作出新的獨特貢獻。對此,筆者提出以下幾點看法和建議。

首先,今年初特朗普再次當選美國總統後,便迫不及待向全世界大多數國家發動史無前例的關稅戰,其中美國的鐵桿盟友如歐盟、英國、澳大利亞、日本和韓國等也不能幸免。為了減少對美國在貿易上的依賴,歐盟乃至個別歐洲國家特別是德國和法國都急於與中國強化經貿往來,並積極謀求與中國解決多年來積聚的經貿分歧與爭議,其中所謂中國的「產能過剩」(Productive Overcapacity)對中歐經貿關係的影響尤其突出。中國與歐盟曾經中斷的中歐投資協定談判日後亦有望恢復。中國對歐洲市場素來重視,也趁機與德國、法國和英國等加強經貿聯繫和化解矛盾。中國是日本與韓國的最大貿易夥伴,彼此加強經貿聯繫的意欲更大,並朝著建構中日韓自由貿易區的方向進行探討。中國在經貿上對澳大利亞極為重要。過去兩三年,中澳雙邊關係有所改善,預期中澳在經貿關係上會進一步提升。香港可以更積極地創造更佳的營商環境吸引這些西方發達國家的企業來港投資和開設辦事處,並為它們提供更多的金融和專業服務。

第二,近二十多年來,國際格局的巨變莫過於中國的繼續崛起、美國的相對衰落、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世界的式微及美國主導的所謂「自由國際秩序」(Liberal International Order)的崩塌。這些變化促使了全球南方(Global South)的興起。越來越多全球南方的國家,特別是那些區域性大國與國家組合,比如印度、巴西、土耳其、南非和東盟都不願意在中國或美國之間「選邊站」,反而力圖在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大前提下游走於中美之間,積極探索、開拓、挖掘、抓住和利用發展機遇,並在不同議題和事項上選擇與中國或美國合作,一些西方學者用「積極不結盟」(Active Non-Alignment)來形容和分析這些新現象。在這個新的國際格局中,美國再難如過去那樣拉攏或逼迫全球南方國家支持美國對付中國。美國的單邊主義、保護主義、霸凌行徑、粗暴作風、逃避國際責任和減少提供公共產品等行徑則越來越引起全球南方對美國的反感和抗拒。相反,中國不斷開放國內市場、改善對外資的服務和關顧、大規模對外投資、建設海南自貿區、樂意讓其他國家分享中國發展的紅利和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產品。在全球南方,中國的聲譽和影響力不斷提升,而美西方則持續下降。可以預期,越來越多全球南方國家正在不斷加強與中國的經貿聯繫,而中國已經成為了非洲、東盟和拉丁美洲(特別是南美洲)等地區國家的首要或重要的貿易夥伴。在「東升西降」的大趨勢下,香港有良好機會加強與全球南方國家的經貿來往,藉此擴大香港的國際經濟空間,並吸引更多全球南方的資金、人才和企業落戶香港。香港作為「超級聯繫人」又反過來可以加強中國與全球南方的聯繫。最近兩年,香港特區政府與工商團體頻繁到中東和東南亞國家訪問,加強聯繫、尋求合作。今後,非洲、中亞和拉丁美洲的新興經濟體也將應該是香港瞄準的經貿夥伴。

第三,為了突破美西方對中國的遏制、封鎖與孤立,中國早在十多年前已經開始倡導建構一些新的雙邊和多邊合作機制,以實際行動推動現有的國際經貿和金融秩序改革。其中最重要的是「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BRICS)、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SCO)、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RCEP)、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AIIB)、新開發銀行(New Development Bank,NDB)、國際調解院(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for Mediation,IOMed)等。由於美國肆無忌憚把美元和以美元為核心的國際支付系統 (SWIFT)「武器化」,中國也不得不從維護國家安全和促進國家發展角度作出應對,而人民幣國際化、跨境銀行間支付清算系統(CIPS)、數字人民幣和穩定幣也就應運而生。近年來,參與到這些組織、網絡和系統的國家越來越多,無疑對美國霸權和美元霸權都造成了一定的衝擊。由於香港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又實行「一國兩制」制度,中央殷切期望香港能夠積極利用其獨特優勢對這些組織、網路和系統的發展、運作和壯大作出貢獻。中央也會大力推動香港參與中央的對外戰略。國際調解院總部在香港設立,香港率先制定規管穩定幣的法律,充分突出香港在「一國兩制」下能夠發揮的獨特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面對霸權主義、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經濟全球化正受到嚴重衝擊。當前,「逆經濟全球化」、經濟區域化、國際貿易碎片化、產業鏈和供應鏈割裂和斷裂、經濟民粹主義與民族主義抬頭,聯合國維護世界和平、世界貿易組織推動自由貿易和解決貿易紛爭的權威地位遭遇挑戰,涉及人類福祉的一些問題比如氣候變化和大型傳染病無法通過國際合作處理等,這些令人慨嘆的現象愈演愈烈,對促進全球發展極其不利,更導致部分不發达國家陷入困境。越來越多國家包括部分西方國家對美國已經不存厚望,迫切希望通過彼此合作扭轉「逆全球化」逆流、改革和強化現有的國際秩序,並進行了許多新的探索。比如,習近平主席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全球安全倡議」、「全球發展倡議」和「全球文化倡議」等,為建構一個公平和合理的新國際秩序貢獻了中國智慧、中國方案。香港長期以來是經濟全球化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對國際秩序的運作和規則有一定認知。香港應該與國家一道,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參與國際治理,大力宣揚自由貿易、多邊主義、相互尊重、共同發展和互利共贏等理念,藉此進一步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第五,國家希望香港用好其獨特優勢,對外講好中國和香港故事。長期以來,美西方掌握國際話語權,但美西方在俄烏、巴以衝突和加沙種族滅絕上的偏頗、雙標、虛偽和反人道反人性立場,已經重創美西方的國際聲譽、暴露美西方價值觀與制度的虛妄和危害,沉重打擊了美西方的話語權和軟實力。相反,中國奇跡般的崛起、中國在國際事務和爭端上的公正立場、積極斡旋和人道主義,贏得了國際社會特別是全球南方的認同、好感與尊重,從而中華文化亦得到一個難得的在全世界被發揚和推廣的機會。香港作為中西方文化交融之地,可以充分利用其與外界通訊與信息交流頻密的優勢,對外以靈活和有效的方式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外國民眾對中國的認識、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傳播中國的價值觀,進而強化香港作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此外,由於美西方政客和媒體無底綫地抹黑和扭曲中國,詆毀和破壞「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更應該加緊對外宣傳好、闡釋好中國和香港「一國兩制」所取得的成就,駁斥美西方的讕言和謠言,有效提升中國與香港的國際形象。

第六,發揮好幾千萬海外華人華僑的特殊作用,通過他們講好中國故事和香港故事。隨著國家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顯著增強,海外華人華僑越來越關注中國的發展。很多華僑雖旅居海外多年,但仍然心繫中國,並通過各種途徑關心和支持中國的發展。中華文化是海外僑胞的「根」之所在,中華文化已深深根植於民族精神中,成為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的民族情結。歷史上,香港居民與海外特別是東南亞國家的華人華僑聯繫非常緊密,香港應用好這些聯繫渠道,積極爭取海外華人華僑對中國與香港的支持,鼓勵他們更多到內地、香港投資和發展。

第七,人才是香港發展的關鍵因素。無論是提升香港的治理水平、推動香港經濟轉型升級、促進香港高新產業發展、加強香港與國際社會聯繫、加快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步伐、開拓香港的國際發展空間,都需要加速培育和引進人才。與此同時,香港亦可以成為國家的人才庫和儲才之地。美國政府對部分美國高等學府和知識分子的打壓、對外國特別是中國專家學者的歧視與迫害、對科學的懷疑和蔑視、對科研經費的削減,迫使不少高端人才離開美國另謀出路。香港作為高度開放的國際大都會,擁有自由開放的氛圍、多元包容的生活方式、高水平的科研實力等優勢,對全球人才具有相當的吸引力。香港需要加大力度爭取更多的外地人才尤其華裔人才到香港發展、投資和定居。

第八,近年來,越來越多內地企業紛紛「走出去」,到西方和「一帶一路」國家投資設廠、開拓市場。香港可以利用熟悉海外市場的運作情況和法律法規、與國際市場接軌、擁有眾多專業人才等優勢,為有意到海外發展的內地企業特別是中小型企業提供多元化的服務和協助,助力內地企業「走出去」。香港還可以藉此吸引更多的內地企業到港落戶。無論如何,協助內地企業「走出去」有利於提升香港的國際地位和促進香港的經濟多元化發展。

最後,要拓展香港的國際經濟發展空間,香港必須加快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因為只有背靠祖國、強化與內地的聯繫、加強香港作為連結國家與世界紐帶的角色,香港才能凸顯其重要性。然而,由於各種制度、法律、規則、標準差異和利益的分歧,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步伐仍相對較慢,趕不上國際環境、國內形勢和香港發展變化所產生的巨大需求。中央已經明確提出,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的一條重要途徑是積極、全面和深入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並引領大灣區走向國際,讓大灣區成為國家最開放和最與國際接軌的區域,進而發揮「先行先試」和改革創新的示範作用。香港參與大灣區建設的重要抓手是北部都會區、河套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前海、南山、橫琴等平台。因此,香港如何建設好、發展好、利用好這些平台,密切關係到香港的未來發展。
 

全力以赴推進拓展開放發展新空間戰略任務

 

當前,拓展開放發展的新空間對於國家和香港都極為重要,香港必須將其作為一項重大戰略任務。這項重大戰略任務考驗特區政府的「執行力」,要求特區政府徹底摒棄過去保守的「小政府」思維和官僚主義,做好頂層設計和整體謀劃,制定路綫圖和時間表;要求特區政府各政策局和相關部門在統籌協調和整體規劃下分工合作,善用各種資源,產生協同效應;要求特區政府以積極有為和改革創新的精神克服那些可能阻礙、削弱政府「執行力」的各種規章制度和條條框框,靈活增加和運用財政資源,營造有利的條件和設施,包括對外引進政府本身短缺的人才、設立合適的和能夠更自主運作的新政府部門或獨立機構,以及在外國設立更多的推介香港投資和發展環境的機構以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

香港的發展必須與國家的整體戰略無縫對接。歷史上,香港缺乏制定長期經濟規劃的經驗,過去香港「參與」國家的五年規劃更多的只是將香港打算做且又得到國家支持的項目列於國家的五年規劃之中。「十四五」規劃綱要賦予香港「八大中心、兩大樞紐」重要戰略定位,但仍然缺乏落實細則和問責舉措。為了更好對接國家的「十五五」規劃,特區政府需要大幅增強長遠規劃的能力,並在規劃過程中與中央有關部委緊密溝通合作,深刻了解和掌握國家的發展戰略,認真聽取和吸收中央的指導意見,切實做好規劃工作。

在推進這項重大戰略任務時,單靠特區政府顯然還不足夠。特區政府應大力動員和廣泛調配工商界、專業機構、社會團體等資源,爭取它們對特區政府的支持。以北部都會區的建設為例,特區政府在制定規劃、法律、規則,開展投融資,實行官民分工和風險攤分等方面,如何讓海內外投資者有足夠信心、願意參與北部都會區的建設至關重要。特區政府可以北部都會區作為「試驗田」,嘗試用嶄新的方式和辦法來解決問題和推動發展,特別是通過「拆墻鬆綁」加快政府工作的效率和速度,並把由此積累的經驗用在香港其他地方和發展項目上。

總而言之,在複雜嚴峻的新時代,國家和香港都已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全力拓展開放發展的新空間更是國家和香港都要開足馬力、加快推進的重大發展戰略。香港特區政府和社會各界必須責無旁貸、全力以赴、改革創新、妥善規劃完成這項重大任務,不負中央的厚望和支持。
 


 

本文發表於《紫荊論壇》2025年7-9月號

紫荊論壇第八十期封面

來源:紫荊

掃描二維碼分享到手機

編輯:藍皓源 校對:楊晨 監製:張晶晶
2025年我國快遞業務量突破1500億件
巾幗共繪新時代
農融會見香港傳媒高層內地參訪團一行
運輸署籲勿誤信港車北上虛假信息
紫荊雜誌
影響有影響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