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不眠夜”活動吸引數百萬觀眾,寧波博物館青銅文明特展參觀人數一路攀升……今年暑期,各地博物館熱度持續高漲,“為一座館奔赴一座城”是很多遊客假期的生動寫照。
當前,博物館已然成為各地文旅市場最亮眼的文化地標。為更好滿足公眾需求,今年暑假伊始,國家文物局辦公室就專門發佈了關於做好2025年暑期博物館開放服務工作的通知,提出增強優質文化供給、提升開放服務水平等要求。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博物館採取了優化預約制度、延長開放時間、升級細節服務等便民舉措,不斷優化服務,獲贊一片。
但與此同時,博物館面臨的“成長的煩惱”也不容忽視。近年來,預約難、客流超載、服務失衡等問題仍不同程度存在。如筆者了解到,某博物館沉浸式演出引發遊客“排隊2小時,觀看10分鐘”的吐槽;有的博物館因閘機故障導致遊客滯留1小時,卻沒有任何補償措施;有的博物館過於追求商業化,文創區甚至佔據主廳的30%;有的博物館研學活動不安排講解內容,只要求孩子拍照打卡等等。
暑期博物館熱是公眾文化需求的集中釋放,上述這些情況背後,暴露出的問題是法治供給與公眾文化需求、行業發展不同步的集中顯現。比如,文創場所佔比過重問題,這與博物館的公益屬性與商業化邊界存在模糊地帶有關。《博物館條例》僅要求博物館從事其他商業經營活動時,不得違反辦館宗旨,不得損害觀眾利益,可文創收入佔比過多是否有違博物館的公益屬性?是否違反辦館宗旨?文創區域佔比多少才合理?這些都不太明確。這也讓部分場館開始鑽空子,過度追求經濟效益,擠佔文物展示與公共教育空間,稀釋了博物館的文化內核。
同時,隨着博物館客流量的增多,對場館的接待能力與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但由於缺乏統一且具有剛性約束力的客流管控標準與操作規範,部分博物館在實際運營中一旦陷入管理失序的困境,便會影響遊客的消費體驗,還會助長管理的隨意性,更可能帶來安全隱患,亟待通過制度層面的規範與完善加以扭轉。
此外,博物館對於設施維護的法律責任還存在空白,應急處置機制有所欠缺,突發狀況下游客權益往往難以保障。而對博物館研學活動的相關規定還不健全,對缺乏專業資質的機構規制不足,一旦發生問題,既無法實現文化育人的初衷,也損害家長和孩子的合法權益。
消除博物館“成長的煩惱”,讓暑期的熱鬧轉化為博物館行業可持續的發展動能,必須讓法治成為“壓艙石”。一方面,通過出台專門法律,明確博物館的法律義務,同時,細化博物館的公益屬性條款等,還要對遊客權益保障作出有針對性的規定,對於損害遊客權益的行為,要確立權利救濟機制,明確博物館因管理失誤導致損失的賠償責任。另一方面,執法層面要形成嚴格到位的閉環合力。主管部門應加大監管力度,對過度商業化的場館,應採取限制其評優資格等措施。
博物館的價值,在於讓文物說話、讓歷史發聲。這種生命力的延續,既需要創新形式讓文物“活起來”,更需要法治力量讓文化價值“傳下去”。只有完善博物館相關法律制度,構建起全鏈條治理體系,實現立法完善、執法嚴格、社會共治的法治屏障,才能破解行業痛點,實現博物館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