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工資自每日17時起計算”“全員基礎薪資上調25%”“高溫補貼800元/人”……據8月16日大象新聞報道,近日,浙江金華某企業的一份“紅頭文件”在社交平台引發熱議。這份文件的主要內容是關於調整加班制度,因同步配套全員加薪、高溫補貼及“帶娃上班”等條款,被網友評價為“有人情味”。
提到加班,人們常常聯想到非自願、超時、模糊的計酬方式等頑疾,而上述這家企業的加班制度卻沒有給人們帶來負面觀感。這種反差一定程度上揭示了職場文化中的某些矛盾:很多勞動者並非抗拒加班,而是渴望個人意願被看見、被尊重,渴望在付出與回報之間建立更加透明、公正的契約關係。
相比於某些企業冷冰冰的加班通知,該企業的工作制度中不乏某些閃光點值得更多企業借鑑。一是規章制度內容的務實與透明,比如,明確的量化表述使員工權益具有可預期性,人性化的“解題”思路給員工緩解急難愁盼問題帶來更多可能。以安置員工子女的條款為例,明確“禁止兒童進入生產車間”的安全底線,同時拿出方案:“可安置於2樓會議室,配備空調、電視等設施,由專職保潔人員臨時照看”。這種“禁止+疏導”的處理方式,既保障了安全生產,又緩解了雙職工家庭暑期看護難題。
二是更加突出人性化管理,原則性與靈活性辯證統一。我們曾多次見過“生產任務重,親人去世不準假”等相關報道引發熱議,人們期待在追求效率的同時,建立對勞動者尊嚴的制度化守護,這也是現代企業管理的核心要義之一。上述企業其實也有相似的要求,但在嚴格之外還做到了溫情,比如對防暑措施的要求是“每日提供三次冰水”,甚至精確到配送時間點等細節。
很多勞動者“苦加班久矣”,“苦”的其實是權益保障滯後甚至受損。比如某些常標榜“現代化”“人性化”的企業,光鮮的辦公環境裡卻無母嬰室,高談“工作生活平衡”卻對員工接送孩子的現實困境避而不談。對照之下,將人文關懷轉化為“800元高溫補貼”“25%薪資漲幅”等可執行、可驗證的具體參數的企業,無疑更能凝聚人心。
在“Z世代”職場觀念變革的背景下,這份“加班文件”的走紅對各方都具有思考價值。它揭示了一個道理:勞動者牴觸的從來不是合理的工作安排,而是缺乏尊重與保障的超負荷勞動。不少企業用自己的實踐驗證了一個道理——真正先進的管理或許不在“996”裡,不在“狼性文化”的口號中,而在於能否用制度設計搭建起效率與人文的平衡支點。
從設置“孝親獎”“痛經假”“工齡補貼”等制度,到“員工子女安置在空調屋”,不少優秀的企業都摸到了現代化管理的竅門:既要通過理念和表達的創新來傳遞價值導向,也需建立“制度承諾—執行保障—效果反饋”的完整閉環。當網友羨慕“別人家的公司”時,其訴求核心始終未變:獲得對等補償與基本的人文關懷。